時代變了,中國正快速進入“後喻時代”。教育將如何轉變?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家長?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峯論壇上,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就這些問題展開了闡述。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沈奕斐在演講。 (圖片由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峯論壇提供)
『什麼是後喻時代』
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裏,人們總是相信“薑是老的辣”,長輩的經驗是非常管用的。可是近些年來,福布斯專門會評選30歲以下的精英,年輕人越來越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力量。
晚輩向長輩學習的時代,我們稱之為“前喻文化”。前喻文化的基礎是時代變化比較緩慢,所以前輩的經驗才能適用於後輩。
而今天,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進入了智能時代。時代發展得如此迅速,今天的知識明天可能就過時了,甚至被證明是錯的。年輕人開始掌握社會的話語權,掌握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於是,就出現了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會頻頻發生。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後喻時代”。
在後喻時代,常常會發生家庭中的“文化反哺”現象。拿手機來説,孩子們對於手機各方面性能的掌握遠遠走在了我們前面。在一些方面,我們不得不向孩子請教。後喻時代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可現在時代發展太快,未來20年,大約有70%的行業將面臨淘汰或重大的轉變,很多問題根本無法想象,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都成了問題。
後喻時代,老師和家長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將失去師長的權威性。在信息時代,孩子可以在網絡上學習各種最新的知識,老師和家長的權威形象將不復存在。這是後喻時代教育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既定規劃路線與多元趨勢的矛盾。在傳統社會,你做什麼工作、什麼時候結婚、未來會怎樣,路線大致是清楚的;但今天你會發現,成功的道路不只有一條,未來有着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的教育方式的變化卻相對緩慢。
第三個挑戰是學習渠道多樣化和能力培養轉型的問題。過去,知識很稀缺,所以掌握知識越多越好;而現在,知識不再稀缺,網上隨便一搜索就有,所以能力培養需要從“學會”變成“會學”,要從信息的累積變成信息的選擇,這個能力轉型很重要。
『青少年成長的新特點』
後喻時代,青少年成長有什麼新的特點?
第一、認知旺盛,知識學習的渠道非常多樣。網絡上時時刻刻會提供新鮮的、多樣的知識,與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第二、成長的目標發生了變化。過去,成長的目標是為了活下去、活得好,考上大學,能過上好的生活;而今天的孩子普遍吃得好、穿得好,他們在物質上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活得有意義、活得有意思才是他們的目標。
什麼才算是活得有意義、活得有意思呢?這些年頻繁出現了一個詞——自我,心理學上也叫歸屬感。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對世界有什麼貢獻?只有解決了這些自我的問題,才能活得有意義,才能找到自己的樂趣所在。所以,這個時代的孩子自主意識迅速發展,他們是自主性要求最高的一代。以“90後”為例。過去,如果一家公司給員工足夠的晉升空間和薪資,就能把員工留下來;而現在,“90後”如果想要離職,僅僅用錢是留不住的,因為他會説:“我在這裏沒有存在感。”
第三、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今天的孩子更在乎社交,雖然他們的社交往往是在網絡上完成的。
第四、他們力圖求新求變,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加強。
最後,他們的價值觀非常多元,但同時,為了尋求自我,他們又很容易表達自己的立場。這是年輕一代在後喻時代的特徵。
『父母應從權威者變為支持者』
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在過去這些年裏幾乎沒有發生改變。相關研究顯示,佔主流的教養方式依然是專制型教養,佔38.8%。專制型教養的本質就是控制,但是在後喻時代,青少年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控制。其次是忽視型教養,也叫放養型教養,佔34.4%。這兩類父母佔了很大的比例。
在後喻時代,孩子的自主性要求越來越高,他們需要自己去嘗試,哪怕跌倒摔跤。但是,中國父母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個是“糾錯教育”。家長每時每刻都在告訴孩子,你做得不對,你什麼都不行,你沒什麼用,這會極大地破壞孩子的歸屬感。另一個是“密集母職”。與過去20年相比,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但是今天孩子們的快樂指數卻呈相反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抑鬱。
在後喻時代,父母的角色必須要從權威者變成支持者。
支持者不是説隨便孩子做什麼都好,而是要想着怎樣讓他成為他自己,怎樣讓他找到適合他的學習節奏,怎樣讓他找到他自己的成長方式。你是在支持他,而不是引領他發展。
父母要跟着孩子的節奏不斷變化。孩子小的時候,你是守門員;慢慢地你要變成教練;等到他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你要做孩子的啦啦隊成員;到孩子成年的時候,你又不得不變成一名觀眾。
學校教育也要不斷轉型。過去是“學會”,現在是“會學”;過去是記憶,現在要教會孩子獨立思考;過去是傳承,現在要強調創新。
在這個過程中,家校合作的機制變得非常重要。實際上,家校本身是合作的,但這個合作的過程,不是家長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也不是學校把家長的功能一起承擔了。恰恰相反,家校之間的差異性是非常大的。學校主要承擔的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集體化教育和選拔功能,家庭主要負責的是情感支持、人格培養、個性化教育和愛育體系。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分工合作,權責利要一致,兩者在應對後喻時代時,如果方向錯了,互相沒有加強,那麼孩子的培養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尤其是當家庭和學校互相損害對方的權威時,教育就變得更加艱難。
今天,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應對挑戰。我們其實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環境,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這個社會發展的潮流,讓孩子看得到未來。
後喻時代,孩子終將帶着我們一起成長。我們是支持者、跟隨者,我們跟着他們一起走向未來。這才是我們生兒育女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