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母親的“千層底”——“心中的父母”有獎徵文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母親的“千層底”——2021“心中的父母”有獎徵文(57)

(江蘇省無錫市謝建驊)

 (作者)

     往年的冬季,地上有霜了,“雞蹺腳”的時候到了。母親就為我們做千層底布鞋忙開了。

 

     這個時候,母親就會端出她的針線匾,翻出櫥櫃裏的小包皮,開始製作千層底布鞋。

     那時,針線活純粹靠手工。母親的針線活是村上出了名的,她製作的衣裳,針腳勻稱,樣式好看,尤其做的千層底布鞋,耐穿、養腳,透氣性能好,我們從小到大,就是穿着母親製作的千層底布鞋一步步走過的。

    為了製作千層底布鞋,母親總是在平時就非常注意蒐集碎布頭,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掖在包皮裏,這時全派上了用場。母親拎出那個小包皮,翻出碎布頭,用麪粉煮一鍋漿糊,再拿一塊麪板,用絲瓜瓤蘸上漿糊抹在面板上,然後粘上一層布,再抹上一層漿糊,再粘上一層布。反覆多次,就製作成了一塊多層碎布黏在一起的布板。母親叫它“布骨子”。做好的“布骨子”,把它放在太陽下曬上幾天。曬乾了,這時候“布骨子”就變成了硬的,就像硬紙板一樣。母親小心地把它揭下來,作為半成品放在一邊。

    製作千層底的時候,母親把鞋樣縫幾針固定在“布骨子”上,照着大大小小的鞋樣,裁剪出來。一個千層底通常需要六七層“布骨子”,摞起來要有一釐米左右的厚度。將第一層鞋底朝外的一面用白布覆蓋,邊緣用棉白布條纖好,再把幾層鞋底疊放對齊,用針線固定好,以上工作僅是千層底的一個開端,接下來才是做布鞋最費力的一個階段——納鞋底。

 

     每天晚上,母親等一家人吃完晚飯,收拾完碗筷,就坐在小桌前,一針一線地納鞋底了,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揮着針線,下好針,用針轂用力一頂,在冒出的針尖上套上橡皮管,捏緊使勁一拔,線繩就“吱兒、吱兒”地扯過來了,再用力收緊。有難納的地方,母親就先用錐子扎一個眼,再下針引線,母親納鞋底,不時還把針在頭髮上抹一抹,大概是因為頭上有油脂,能使針尖更加潤滑。這時,我們坐在桌旁做作業,只聽得母親扯着線兒“吱兒、吱兒”的聲音,那聲音分明就是最動聽的《遊子吟》樂曲。

隨着冬日漸深,氣温越來越低,為了給我們趕製布鞋,夜晚,母親就把煤油燈用繩子掛在牀頭,坐在被窩裏納鞋底,往往到深夜,還沒有休息。有多少個夜晚,雞叫五更,等我們一覺醒來,朦朧的睡眼中看見母親仍在昏暗的燈光下,飛針走線,通宵達旦……

 

     那時,父母親白天下地參加大集體生產勞動,母親做鞋只能在晚上。在那些寒冷的鄉村冬夜裏,母親右手中指戴着針轂,坐在燈下走針引線納鞋底的身影,母親用嘴吮吸手指上鮮血的情形(有時手指會被針尖戳破),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一幕。那一雙雙布鞋,不知納入了母親多少星光,多少雞叫,融進了母親多少慈祥,多少深情啊!

 

    鞋底納好了,母親便開始製作各式各樣的鞋面,然後將鞋底和鞋面縫合到一處,俗稱“鞝鞋”,鞝鞋是最需要技巧的活兒,母親鞝的布鞋總是嚴實合縫,針腳勻稱,鞋鞝好後,再請皮匠師傅用鞋楦楦下,楦好的鞋子看上去,圓潤飽滿,有模有樣。那時,經常有嬸嬸和阿姨們拿着鞋樣來請她指導,母親總是毫無保留地盡心指導,有時還親自示範。母親製作的一雙雙精美的千層底布鞋,要是今天,一定是申遺樣品的首選。

    那時,我們穿着母親為我們製作的新布鞋,出去拜年,走親戚,上學校,多自豪啊,不時地引來了旁人的誇讚。母親的千層底布鞋,穿在我們的腳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也温暖了我們整個冬天。

      我喜歡穿母親做的千層底布鞋。上中學後,市場上已出現了耐克鞋等其他不同款式的鞋子,但我依然穿的是布鞋,冬天穿着母親做的棉鞋,上晚自修課,腳是那麼的暖和,濃濃的母愛温暖着我的身體,也温暖着我的心,總在是想,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冀望。

     記得剛工作的那年,第一天上班,我就是穿着母親的千層底布鞋去單位的,只覺得步履是那樣的堅實、穩重。

 

    而今,母親隨着年歲的增大,也做不動布鞋了,幾年前,母親給我做的一雙新布鞋,我沒捨得穿,一直完好地收藏在櫥櫃裏,時常拿出來看看,見到母親千層底布鞋,就想起母親燈光下熬夜納鞋底的辛勞,彷彿母親在告誡我做人也要像布鞋踏實,耐勞,勤儉,行穩致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作者簡介:謝建驊,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喜歡寫作,幾十年筆耕不輟,追逐夢想,放飛希望。從1990年至現在,先後在人民日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青海西海都市報、鹽阜大眾報、蘇州日報、無錫日報、鹽城晚報、江南晚報、姑蘇晚報、泉州晚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了三百多篇作品,作品收入三十多種專輯,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試卷“閲讀試題”,參與採訪、編寫《最美勞動者》、《惠山好人》、《遇見最美》、《錢橋好人》、《親歷者》、《我與共和國同齡》、《黨旗下》等書,有多篇徵文獲獎,出版了散文集《芳草集》、《春柳集》、《筆尖下的幸福》《淳化寺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