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歷史上有“太宗”廟號的皇帝一共有二十個(秦朝至清朝),一般來説,太宗皇帝都是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所處的時代都是那個王朝最鼎盛的時代,除掉一些分裂時期的小王國太宗,大多數太宗皇帝都還是比較有名氣,且在位時政績卓著的著名帝王。
要説誰是歷史上最強的太宗皇帝?其實,大多數人看到這個題目馬上就能想起一位,就是“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論起歷史上的各位太宗皇帝的強弱,他要排第二,估計沒誰敢排第一。
既然唐太宗李世民幾乎是公認的最強太宗,他的事蹟大多也都耳熟能詳,本文就不在他身上耗字數了,把有限的字數拿來聊聊幾位略差於李世民,但強過絕大多數皇帝的太宗皇帝。(以下排名以歷史先後次序為準)
一:遼太宗耶律德光
談北宋歷史,絕對會談起北宋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唸念不忘的燕雲十六州,宋太祖省吃儉用,設立“封樁庫”,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去收復這一地區,宋太宗趙光義為收復燕雲十六州,險些把命都丟了,而燕雲十六州,正是耶律德光在位時,為遼國拿到手的。
唐末亂世,被中原王朝壓制的契丹崛起,至耶律德光繼位後,多次突入中原,最著名的當然就是收了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幫助他滅了後唐,拿到了燕雲十六州的所有權。
耶律德光還曾一度率軍攻入後來北宋的都城汴京,滅亡了後晉(此時才改契丹國名為“遼”),只不過因為軍紀的原因沒能在中原地區站住腳。
對內,耶律德光基於燕雲十六州地區的族羣身份,生活習性和長城外的草原部落的不同,在遼國搞起了一國兩制,史稱“胡漢分治”。
在草原上,依舊是採用契丹原有的制度,在長城以內的燕雲地區,卻用漢制來治理和管轄,這一舉措穩定了燕雲地區的人心,也收穫了燕雲地區漢人的忠心,幫助遼國穩定統治了燕雲地區一百多年,遼國後來能依託燕雲地區力壓北宋,也有賴於耶律德光搞出的政策。
二:明太宗(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明朝嘉靖皇帝執政之前的廟號還叫明太宗,是嘉靖皇帝因為私心,把他給升格成了明成祖。他拿到皇位的經歷比李世民還猛,是通過掀起了一場波及全國的戰爭,把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給扒拉下來,自己做了皇帝。
既然是篡位,在政績上就需要有所表現,否則,史書上不好看。朱棣在位期間,遣鄭和下西洋,疏通運河,遷都北京,親自率大軍五徵蒙古,派大將南征安南,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管轄權,修纂《永樂大典》,可以説是文治和武功都齊全了。
朱棣在位期間締造的“永樂盛世”是明朝最鼎盛的盛世,也是明朝最具開拓性的時期,在他去世之後,明朝的國策趨於保守,朱棣曾經向四面八方伸出去的爪牙,也全部陸續被後任皇帝和文官集團收回,明朝的衰落,我認為其實就是從朱棣之後喪失進取心開始。
三: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但其實他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後金汗國後,雖然多次擊敗明軍,但後金的勢力始終限制在東北一隅之地,努爾哈赤在一些政策上的失誤,讓後金在他執政時期,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甚至一度連飯都吃不飽。
皇太極繼位後,才開始了後金和清朝的大發展時期,在位期間,東壓朝鮮,西服蒙古,南下關內,借戰爭壯大自身,消除努爾哈赤在位期間造成的內部的部分族羣矛盾,把滿八旗軍隊擴展至蒙八旗、漢八旗,積極使用漢官,仿漢制,清朝由此逐漸強大。
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朝,這時的清朝,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部落聯盟向完整中央集權的轉變,且從軍事實力上,有了和明朝一爭高低的咖位。
從明朝崇禎二年時,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首次攻入關內算起,他在位時,清軍五次入關,均滿載而歸,清朝在心理上,建立了對明朝的巨大優勢,這些都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這麼説,無皇太極就無清朝。
以上是小編從歷史上的二十位太宗皇帝中選取出來的,除李世民之外最強的三位太宗皇帝,或許小編骨子裏比較激進,所以沒有選擇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這樣的守成之君,而是以武功為選擇基準,不過,他們也確實是李世民之外的最強太宗,有不同看法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