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也能研究龍捲風?“雙減”後氣象科普這樣走進校園

小學生也能研究龍捲風?“雙減”後氣象科普這樣走進校園

圖説:上海氣象部門和學校聯手開展精細化氣象科普分層教育模式探究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龍捲風怎麼形成的?人工智能怎麼助力氣象預報?“雙減”政策落地後的第一個學期裏,來自上海氣象部門的志願者們主動走進了上海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以下簡稱“明強小學”),通過精細化的氣象科普分層教育,為孩子們奉上一份以氣象科學為主題的校園科技節“大餐”。

  分層設計 讓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感

  這份“大餐”的“準備”從去年暑假開始就悄然啓動。當時,上海氣象學會秘書長李保清考慮如何讓氣象科普成為助推雙減政策在校園落地的具體實踐之一,而明強小學校長姚鳳也正帶領學校中堅力量謀劃着新學年教學計劃:如何讓已建成的校園氣象站和已成立的氣象社團推動雙減政策更好落地,讓孩子們在校園擁有更豐富的教育經歷,成為學期教學計劃的重點考慮部分。最終,通過上海閔行區氣象局局長浦佳偉“牽線搭橋”,李保清和姚鳳一拍即合,主題為“研智慧氣象 啓強國夢想”的校園科技節由此萌芽,共同探索氣象科普助推雙減政策有效落地的樣本。

小學生也能研究龍捲風?“雙減”後氣象科普這樣走進校園

  據李保清介紹,該活動考慮基於不同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實施精細化分層教育,低中高年級學生分別以不同角色參與其中,目的是讓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在氣象科普的知識海洋中都能有獲得感。

  參與度高 4000多名師生全員參與

  記者瞭解到,雖然這場活動最終是以校園科技節落地,但氣象科學的探究幾乎貫穿了整個學期,成為明強小學課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自去年10月,活動在明強小學東西兩校區同步啓動,分層設計讓4000餘名師生全員參與其中。孩子們在課堂中通過實踐瞭解氣象科學奧秘,學習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精神。

  學期末,五(6)班韓可竹通過課題報告秀的形式,向三四年級的同學們展示自己課題的研究成果——《不同氣温環境下棉麻和化纖對於人類體温的影響》。他從容自信,頗有小科學家的風範。這是在五年級學生中開展的“氣象研究員”系列活動成果展示。部分五年級的學生需要通過自主開展文獻查閲、網絡調查等活動尋找感興趣的氣象科普知識點,同時基於知識點開展科普實驗。另外部分的五年級學生則將零散的科學探究方法進行整合,開展科普課題研究,綜合解決氣象科學問題。

小學生也能研究龍捲風?“雙減”後氣象科普這樣走進校園

  三四年級學生人人都是“氣象科普員”,他們講將氣象科普知識點轉化為科普展品和科普秀作品。以龍捲風為例,有的團隊探究龍捲風的成因,有的探究龍捲風的類型,有的則利用實驗材料模擬了多種強度下的龍捲風,場面極具吸引力和震撼力。

  “雷雨天注意事項:不要在樹下避雨!”這是一(1)班曹佳瑩的活動單記錄,她還在記錄單上畫下了一顆被雷電擊中的樹。在分層設計的活動裏,一二年級學生以“氣象體驗員”參與,主要任務為觀察和記錄。

  “精細化校園氣象科普分層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傾向於將科普探究和教學主體交給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有科學體驗,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明強小學科技教研室主任劉依婷説。

  特約通訊員 謝麗萍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4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學生也能研究龍捲風?“雙減”後氣象科普這樣走進校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