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陵前的61個無頭石人,身份千年不明,卻被兩農民意外破解
大家好,我們的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歡樂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從唐太宗後宮的一個小小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的經歷有着太多的傳奇。在傳統的男權社會,以一介女兒身登上皇位,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在她之前,歷史上也不乏權傾天下的女主,如漢朝呂后、北魏胡太后等,但都只擅權不篡位。武則天敢於大膽邁出這一步,就當得起後世對她的“痴迷”。
必須承認的是,武則天雖然打破了封建社會傳統的男權主導地位,但她的執政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郭沫若的“政啓開元,治宏貞觀”八字,就是最好的詮釋。神龍元年(705年),經歷了“神龍政變”的武則天已經82歲了,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臨終之前,武則天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後事,李唐君臣們也在糾結這一問題。武則天叫來中宗皇帝李顯,交代他去了自己的帝號,以皇后的身份和規格與他的父親李治合葬乾陵。
於是李顯將她的尊號由“則天大聖皇帝”,改為了“則天大聖皇后”,僅僅一字之變就為武則天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有唐一代,帝陵大多遭受盜掘毀壞,但乾陵卻在一次次的盜墓活動中堅持了下來。
三盜乾陵
對乾陵的第一次大規模盜墓是在“黃巢起義”時,為了籌集軍餉,黃巢調動40萬大軍公然盜掘乾陵。畢竟作為唐朝的“掘墓人”,不正兒八經的挖幾座唐陵,怎麼配得上這個稱號?40萬大軍,按説應該要不了多久就能把乾陵挖個底朝天,然而他們挖了40米深的深溝都沒有找到墓道口。後來隨着戰局的變化,黃巢的盜墓計劃就暫時擱置了。不久之後,乾陵又迎來了第二次盜墓,後梁崇州節度使温韜是個“盜墓能手”,“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第三次針對乾陵的大規模盜墓活動,發生在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孫連仲欲效仿孫殿英,以保護乾陵的名義率部駐紮於此,隨後對外界宣稱進行演習,實際上卻命令一個整編師盜掘乾陵。憑藉機械化的軍事能力,用炸藥大面積爆破,卻也和當年黃巢一樣,連個墓道口都沒找到。連炸藥都炸不開,此事傳出去之後,乾陵在人們心中也愈發神秘。再加上武則天的傳奇故事,乾陵的神秘色彩也愈發濃烈。所以乾陵的許多文物,都讓世人難以理解,比如無字碑和無頭石人。
無字碑與無頭石人
乾陵之前並立着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這塊名為“述聖碑”,東側的就是無字碑。兩塊石碑都是武則天所立,其中“述聖碑”是她為丈夫高宗皇帝歌功頌德而立的碑,5000餘字的碑文由她親自撰寫。相比之下,她留給自己的無字碑卻一個字也沒有。《雍州金石記》有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武則天為何給自己立一塊無字碑呢?
有人説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功績太大,無法用文字記錄;也有人説她是想將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説。對於無字碑的爭論,觀點無外乎這兩種。相比之下,無頭石人的神秘色彩就更加濃厚了。無頭石人一共有61個,都是統一的缺少頭像,只保留了軀幹。失去了面部特徵這一關鍵信息,歷代史家都不敢妄下定論確認這些石人的身份。這個問題困擾了一千多年,卻在1974年被附近的2位村民意外破解。
意外發現
當時兩人在地裏鋤地,其中一人鋤到了石頭,二人便想着把它刨出來,這樣也方便以後種莊稼。這不挖不知道,挖出來才發現是個石刻頭像。二人意識到可能是什麼文物,便報告給了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有位研究員建議他們,在石頭出土處附近再找找,也許還有其他的。二人返回地裏一挖,果然又挖出了許多。研究人員將石頭和身體拼接好後,這才確定了這61個石人的身份。
和乾陵其他的人物石刻不同,這一片石刻的五官特徵明顯不同於中原人,髮型樣式也不是唐代風格。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諸如“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木俱罕國王斯陀勒”之類的文字。於是由此斷定,這些人物石刻,應當都是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守陵”的突厥首領。
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李世民就被突厥人尊稱為“天可汗”,唐朝國力和國際地位在高宗李治時期達到了第一個巔峯。當時的唐朝萬國來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幾代大一統王朝賴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在唐朝失去了這一作用。極盛時期的帝國皇帝自然地位崇高,在世時自稱“天皇”並封皇后武則天為“天后”,並稱“二聖”。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駕崩,“高宗”這一廟號大家都知道。鮮為人知的是他的諡號,為“天皇大帝”,霸氣到想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這麼一位帝王讓幾個胡人首領給自己守墓過分嗎?並不過分。武則天稱帝后也繼承了丈夫的遺志,延續了他的制度和思想,“內外諸夷,凡敢稱兵者皆斬”也延續了下來。所以石人身份是突厥首領的説法,是站得住腳的。
那這些石像為何會被人毀掉頭部呢?這一問題的説法也有兩類,一類是地震説、一類是仇家報復説。與其爭論這個無法下定論的問題,銘記和傳承那一份霸氣對外的精神,或許才是我們作為後人應該做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