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衞生職業技術學院“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委培班”首批畢業生孟沁園順利進入南平市順昌縣醫院就職。19歲的孟沁園是南平市元坑鎮洋坊村人,父親去世後一直和母親、妹妹一起生活,家庭條件十分困難。初中畢業後,面臨輟學的孟沁園在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的幫助下,進入福建衞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習護理專業知識,並憑藉一技之長順利就業。
和孟沁園相同,今年6月,福建衞生職業技術學院“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委培班”79名學生畢業,其中51名學生繼續升入大專院校學習,其餘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通過聯合創辦技術教育精準扶貧班,這些學生在初中畢業後能有機會繼續接受技術專業教育,享受在學期間的各項扶貧助學優惠政策,學成後還有穩定的就業渠道,實現‘扶助一人,脱貧一家’。”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王金清説。
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如果沒有學習護理,可能我現在還在服裝廠打工。”首批畢業生中,順昌縣高陽鄉的黃炎珍順利通過考試,進入福建衞職院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繼續求學。她説,和三年前對生活迷茫的狀態不同,如今自己有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在閩北山區,像黃炎珍一樣的貧困學子不在少數。2017年初,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在教育扶貧相關調研中發現,由於家庭條件先天不足,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齡前後基本處於家庭失教失管、放任自流狀態,導致學業成績差,勉強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很難繼續接受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即便有學可上,家裏也沒有能力支持他們繼續上學。
“這些學生由於年齡小、體能差、無技術,陷入了失學又無業的困境。”王金清説。對此,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重點針對貧困家庭子女初中畢業考不上高中,又無法就業的特殊羣體,專門制定精準技術教育扶貧方案,2017年7月,正式聯合福建衞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瑞泉護理服務有限公司,為南平市貧困家庭年齡在16~25週歲的子女開設“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委培班”。
“目前護理行業的就業前景好,我們瞭解到,貧困學生家庭中有不少身患疾病的成員,有這樣的一技之長,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家庭都非常實用。”福建衞職院護理系黨總支書記謝濤説,入校三年,貧困生的學習、住宿和生活費用由共建單位三方合力籌措,通過協會資金扶持、校方培養、企業兜底就業保障,實現“招生一人,就業一人,脱貧一家”目標。
招生工作開展後,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藉助南平市婦聯工作機構網絡齊全的優勢,組織力量進村入户動員,對適齡的學生進行全面的政策宣傳和對接工作。
2017年8月中下旬,三家單位分成兩個小組,到各縣市進行招生面試。“我們除了線下面試,還通過手機視頻、電話等方式,把當地建檔立卡貧困生源吸納進來。”王金清説。得益於靈活的入學面試方式,一些由於信息接收不及時而錯過面試機會的學生也通過多種途徑完成面試,順利被學校錄取。
讓失學失管轉變為齊抓共管
“這個班級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呵護。”謝濤説,大多數學生入學前生活環境較為特殊,存在學習基礎薄弱、成績參差不齊、生活習性欠佳等狀況。對此,學校除了結合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特點,精心設置課程體系,遴選優秀授課教師外,還根據該班學生特點制定教學計劃,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和跨系綜合教研室,配備了專門的輔導員與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基礎教學與日常管理工作。
為了讓學生們在校的學習、生活都能順利,學院進行“一對一”幫扶:一個黨員對接一個宿舍,關注學生生活情況、思想動態;一個優秀高職學生,幫扶一個精準扶貧班學生;一個專業教師指導一個學習小組,通過老師督促、學生互助的形式推動學習。“從學生的心理到生活情況、社交環境、學習氛圍,我們都進行了關注和跟蹤。通過一系列的幫扶,培養他們正確的觀念,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謝濤説。
林淑婷是班裏年齡偏大的一名學生,高中畢業後由於家庭條件不允許,她放棄學業外出務工。進校後,她對護理專業產生了興趣,並主動報名參加全省職業技能競賽。“一開始出於年齡的考慮,我們擔心她在現場急救等環節的靈敏度不如其他選手。”謝濤説,林淑婷知道自己的不足,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埋頭苦練,最終在2019年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護理(中職)技能賽項上獲得三等獎。
“通過教育引導,可以讓貧困家庭子女增強自信,樹立起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遠大志向,並掌握現代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王金清説,通過老師們的精心施教,這些學生變得陽光開朗,上進心也不斷增強。三年來該班學生中團員人數佔班級學生數的64.6%,有3名學生光榮入黨,有9名學生分別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學生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畢業後,我們繼續關注學生們後續的成長,即時為他們提供幫助。”王金清説,今年8月,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和南平市婦聯發佈文件,進一步幫助學生做好獎補資金申請和就業工作。
據介紹,近年來,在總結首次辦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南平市扶貧開發協會擴大精準技術教育扶貧班範圍,與閩北衞生職業學校、閩北技師學院和烹飪學校合作開辦了護理等衞技專業、廚藝專業技術教育扶貧班,助力更多貧困學子有信心擁抱未來。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