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溝通意見、信息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人際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與同伴交往機會多的孩子,社會技能發展得更好。
但是,很多孩子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正是人際交往能力差的體現。父母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這幾點不可忽視:
1. 增加與夥伴交流機會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自由自在地玩耍,家長可以適當鼓勵並放手讓孩子外出和同伴玩耍,主要保證在安全的前提下,都可以讓孩子隨意地玩。這樣不但讓孩子和同伴有互相交流的機會,對到長大後走進社會也會有很多的好處。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交流、協作、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孩子能夠學到很多美好的品質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情商隨之提高。
2. 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
如果把人際交往比作一場遊戲,那麼人際交往規則就是維持這個遊戲健康和諧進行的必要工具。
我們可以從小就對孩子進行規則意識的灌輸,可以先從從公眾場合不大聲喧譁,坐地鐵要安檢,等公交、點餐等都要排隊這些小事開始。
孩子懂得遵守規則,走入社會後,才會得到尊重。我們傾盡全力培養的孩子,應該是可以融入這個社會的,而融入社會首先要清楚這個社會的規則,並尊重規則。
講規矩,守規則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與夥伴們相處。
3. 孩子間的矛盾,讓他們自己處理
孩子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往往比較單純,也很容易解決。孩子們都是深諳“活在當下”的,當他們握手言和,就真的可以一秒鐘和好,不會心存芥蒂。如果大人貿然干預的話,反而可能會把事情搞複雜。
作為家長,我們要信任孩子自身的智慧,允許孩子通過親身體驗來成長,那麼孩子就有了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作為一個觀察者就可以了,靜靜地看看孩子會怎麼做,同時兼顧孩子的安全問題。
家長在事後跟孩子進行討論和覆盤很有必要,可以傾聽孩子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他一起討論每一種方案的利弊,發孩子的思考,多給孩子一條出路。
4. 營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要多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無條件的愛,內心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才會在面對外界時充滿自信。
家庭成員間不和、家庭氣氛緊張,易使孩子產生人際交往的不安全心理。
因此家庭成員間要相互尊重、相親相愛,孩子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學會尊重、愛和表達,這樣才能在與人交往時更加得心應手。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曾經斷言:一個人事業之成功,30%取決於才能,而70%則取決於其交際能力的大小。
社交能力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們作為人,與社會和集體和他人連接的一項重要的技能!
在孩子的社交上,有種放風箏需要捨得放線及時收線的感覺。不能管的太嚴,給孩子沒了自由和選擇權利的束縛;也不能放着不管,給孩子留下在社交無助中的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