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縱觀人類的戰爭史,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南征似乎一直比北伐更容易,更容易達成目標。從王朝更替來説,從北戰南成功的例子似乎特別多,比如秦朝,晉朝,北宋,元清更是不用説,本就是少數民族入關的朝代嘛。但是從南向北似乎就只有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其他的諸如諸葛亮北伐六次都是失敗,聞雞起舞的祖逖北伐也是失敗。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糧草,説的高大上一點,就是現代人説的經濟原因。歷史上有許多戰爭的成敗都是糧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官渡之戰,曹操正是率輕騎偷襲了袁紹的糧草大營,烏巢,才最終導致袁紹軍大敗,從而奠定了曹操的北方霸主之位。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我們試着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隨軍出征的士兵,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沒有飯吃了?你會作何感想呢?而且拋開這些不談,只説個人客觀原因,一天不吃飯不進食,怎麼有力氣跟人打仗呢?所以,我們常常看電視上演的古裝戲,雙方將領首先都要考慮糧草和怎麼讓敵軍糧草消失的事兒。所以,糧草絕對是打仗的最重要的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兵力,地形,雙方將領等等。

我們瞭解歷史的時候,可以發現,雙方將領在打仗的時候,為了確保糧草的穩定供應,無所不用其能。防禦戰還好,就身處自己的大本營,可是如果要出征討伐別人,那就要考慮戰線的長短,每多往前行進一步,戰線都要伸長一處。此外還要考慮糧食的保質期,古時的運輸業遠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空運,海運,高速公路等等。大多都是用牲畜力運行。時間肯定要大大的延長,運輸量也是有限制的。要維持一隻數十萬大軍的吃吃喝喝,每天的消耗量是驚人的。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古代也有許多王朝是因為戰爭拖垮了的,不管多大的王朝,多麼富裕的朝代,如果陷於戰爭的泥潭,往往都難以脱身。比如漢武帝時期,未曾征討匈奴前,國庫充裕,可是年年征戰後,國家國力也是消耗巨大。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由於古時運輸量限制頗大,一次運輸量往往非常有限,而且運輸途中,也需要消耗吧?那騾子,馬,人不都得吃喝拉撒?所以運到前線的運輸量又是大大的打了折扣。

而且古時的生產力非常有限,一畝地種出多少糧食,往往都是決定了的,不會多出許多,而且南方的中原王朝都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不如北方少數民族的牛羊草原。你想想看,趕着牛羊行進方便,還是用牛羊拉着糧食方便?況且牛羊途中吃草即可,也沒有保質期這一説,更不用怕什麼下雨了暴曬了使糧食發黴等等。所以在糧食運輸這一點上,北方天生的就比南方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南征比北方更容易的原因之一。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為了增大運輸量,增加運輸效率,南方的王朝想出了不少的辦法,比如修繕運河。不然你以為,隋煬帝修繕運河真的只是為了自己方便遊山玩水?可是修繕運河也有弊端,因為受我國地勢的原因,北高,南低,運輸速度並不快,而且內陸河吃水並不能有多深,大型船隻難以行進,所以這個辦法也是起不了多大作用。這時又有大臣提出一個辦法,什麼呢?用士兵押送糧草,戰鬥人員一到立即參與戰鬥,這樣到是減少了糧草的消耗,和減少了不少來來回回的麻煩,可是時間一長髮現不行啊。

為什麼呢?因為戰鬥人員這樣下去只會不斷的增多,但是糧草卻不能不送,而且需要的量只能是越來越大。隋煬帝遠征高麗就是吃了這樣一個虧。後期隋軍已經多達一百多萬,可是高麗地勢狹窄,根本擠不下這麼多人同時作戰,而且也是大大的消耗糧草。於是,這一次北伐又是以失敗告終。

所以很多人就疑惑,為什麼中原的文明程度明明比遊牧民族高出許多,但在戰事上總給人一種,中原弱於北方的感覺呢?根本原因就是北方的糧草供給比中原方便的多。

當然,除了糧草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地形地勢。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西漢文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寫過:“兵法,西北為陰,東南為陽,講究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古代地形地勢對戰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時候不像現在,自動化,高科技武器可以不那麼過分依賴於地形地勢。那時候打戰,往往要選擇好行軍航線,堅守城池時要依靠山勢等等。如果選錯一條路,那麼數萬大軍可能就要多翻一座大山,耽誤上幾天的行程。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地勢是怎麼樣的。學過初中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中國北方是內蒙古草原,一片的平坦,而中原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而且中原多山川大河,地形多樣。

這就導致了一個什麼原因呢?那就是中原王朝機動力遠遠不如北方遊牧民族。而且北方多產良馬,不僅馬的數量多,而且品質也更加優於中原,所以歷朝歷代都免不了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人家沒事就來,你一去他就走,根本沒脾氣。而且,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沒有什麼坦克榴彈炮,士兵們都是用自己手中幾尺鋼鐵和血肉之軀和敵人戰鬥,北方進攻往往又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你站在底下怎麼能打過高處的敵人呢?不知道多少名將勇將折在了這一點上。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而且因為地形的不同,導致了王朝建立的範圍,時間不同,北方我們都知道一片平坦,沒有什麼大山大河,地勢很簡單明瞭,一眼能望到天邊。所以這就導致了北方往往都是一個政權,如果有多個政權,雙方你來我往決出勝利也簡單。我們在看南方,因為地形崎嶇,一個地區和一個地區之間往往道路阻斷,交流困難。這就導致南方的政權如果處於亂世,那麼一下子就會冒出多個政權來。

大家依靠山水,關上門做自己的土皇帝。這就導致,往往是南方一地之力對抗北方一國之力,這在國力,人數上都大大的不及對方。而且,我們可以細數歷代王朝,可以發現,大多數王朝首都都建立在北方。北京,西安,洛陽,許昌等等。南方有一個南京還都是短命王朝。這就導致,北方首都一旦被敵軍攻破,那麼整個國家經受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那有人想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怎麼回事呢?這位皇帝,可是典型的從南打到北,一直把元朝統治者打到了北方西伯利亞草原,直接掃了個乾淨啊。我們慢慢來往下看,看看這個歷史上少有的非比尋常。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肯定事件,時間長了,人多了,什麼鳥都有。當然了,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一個擁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是歷朝歷代起點最低的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朱元璋可以成功的打破這一先例,有幾個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其一就是朱元璋本人的雄才大略。按照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經説:“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氣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可見朱元璋本人是十分看重糧草運輸,地形地勢,和當時天下大勢的。而且還有一個時代因素。因為那時候元朝統治者樂的所見看南方,朱元璋,陳友瓊,張士誠三人惡鬥,所以也就沒有多參與他們的爭鬥。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朱元璋在掃平另外兩位兩個對手後,成了南方一霸了。整個南方也就他一家了,這時候是和北方一對一的局面。所以前文説的一地戰一國的情況也沒有出現。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當時朱元璋身邊的能人武將着實不少,而且他自己也是個頗有軍事才能的人。這麼一羣厲害的人,想必還是可以彌補一些客觀因素,就像漢武帝時期的霍去病,衞青,唐朝時的薛丁山一樣。但是不管怎麼説,朱元璋的案例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少數,就像前文所説,如果把歷史看成一個事件,它絕對不會是決定性事件。總會允許它出現某些個例。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總得來説,造成南征比北伐容易的原因是多樣的,包括糧草這個主要原因,還有其他諸如地形地勢,將領個人素質,當時的天氣情況,武器裝備等等因素。但這也是一個大趨勢,歷朝歷代都被北方遊牧民族整得頭疼,哪怕,元朝清朝這樣入關的少數民族也不能免俗啊。

參考文獻:

《史記》

《朱元璋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2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諸葛亮北伐失敗考慮,細説北伐與南征的區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