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演變成什麼後果?
一,二戰是由一戰結果誘發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法、美、日、意五國巨頭坐在巴黎,商討瓜分戰爭勝利的果實。
日本因為遠在東方,對結果沒興趣,意大利在戰爭中出力為負數,也沒有話事權。
剩下三巨頭在磋商,最後敲定了瓜分方案,在法國佬的堅持下,《凡爾賽和約》新鮮出爐。
法國陸軍元帥福熙看到和約內容後,仰天長嘆:“這不是停戰,而是20年休戰!”
(凡爾賽條約簽訂現場)
先看一戰背景和形勢。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頭,在變成帝國主義的過渡時期,產生了無解的矛盾;世界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生產原料資源的爭奪以及殖民地的爭奪,使各列強猶如吃了烈性火藥。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趾高氣揚的在佔領地薩拉熱窩巡視,被一名復仇的維爾維亞青年刺殺,點燃了各國矛盾,史稱“薩拉熱窩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婦》
之後,列強們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同盟國失敗而結束,當時整體德國人對於失敗並不甘心和認同,因為他們在戰場上還保持着攻勢:西線戰場,德軍還佔領着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一部分領土。
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讓德國人感覺不可思議。
這條約不但閹割了德國軍隊,還把德國分割成東、西兩個國家,最讓德國人難受的是沉重的戰爭賠款: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690億金馬克戰爭賠款(相當於9.6萬噸黃金)。1929年後,改為1139.5億金馬克,且必須在59年內付清。
這戰爭賠款徹底把全體德國人壓迫得怒火中燒。
二,德國人選擇的道路不可逆轉和偏向
就在德國人的怒火無處發泄的時候,一個時代梟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希特勒。
這位參加過一戰的下士,擅長撩撥人心,他最犀利的武器是口才洗腦。
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卻給希特勒帶來了絕世良機,他趁機趕走了現任“無能”的政府,自己當上了德國元首。並承諾,“讓德國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與麪包”。
那時候,德國因為拒絕戰爭賠款,被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了魯爾核心工業區,造成的後果是德國經濟崩潰:1923年,1美元可換4萬億德國馬克,買1個麪包要1000億馬克。失業人數高達每600萬。(德國一戰前才6506萬人口),每個德國人都吃不飽穿不暖。希特勒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登上了德國元首之位的。
剛一登台,他就確立了發展經濟的計劃方向:大規模、高速地發展軍事生產,消滅失業現象;救濟貧困農民;建立糧食基地,做到自給自足等。而且,希特勒把大量的資金投入軍工業,逐年上升比例為:1923年佔23%,1934年佔49%,1935年升到57%。
(德國戰車工廠)
1936年,希特勒對國內18萬個工業企業逐個進行登記,勒令企業主們把產業改造成為戰爭服務的企業,不改者強迫轉產,嚴重者責令停辦。
1934年2月27日,希特勒根據《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國分為7大經濟組:工業、商業、銀行、動力、手工業、保險、旅遊。
每個大組下設44個經濟組,下面又分出350個專業組和640個專業小組,每個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料、燃料、資金,都由這組織層層供應和分配。企業的生產安排、產品銷售、價格高低、工人工資等,也由組織層層干預調節。(商業也軍事化管理)
整個德國,軍工產業在希特勒培養下,迅速幾倍幾倍的增長,1939年時,軍火產量為英美兩國總和的2倍多。
(坦克廠)
從他的經濟計劃中可以看到,他建立的是軍事戰爭經濟體制,竟然畸形的繁華起來,一躍擺脱了一戰失敗後的經濟頹廢,重新站立在世界之巔,希特勒也被個人崇拜成神,德國人在短時間內所取得的成就,被西方學者成為“經濟奇蹟”。
然後軍事經濟體制建立起來後(也叫軍國主義),就沒有回頭路了,它必須發動戰爭,才能維持這個局面,也能迎合德國人的復仇心理。就像沒有剎車的火車,一旦啓動,無法停止,除非碰壁。
因此,戰爭不可避免。
三,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長年紀
福熙説過,《凡爾賽和約》是20年的休戰,為何這樣説?
因為一戰前,德國本土人口6506萬,扣除一半是女性,剩下3000多萬;再扣除老幼,掐頭去尾,正常成年男性能有1500萬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這些人中,扣除了社會各階層必須崗位人數,剩下能有700萬人參戰已經非常不錯了。(1917年,德軍最高人數為538萬,這大家可以自己估算)
然而,一戰中,德國陣亡了200萬左右的軍人。(除了陣亡傷者呢?)
因此,短時間內造成大量男性戰鬥人口的短缺,而20年,是小孩子長大成年的年紀,是一代人的成長時間。
所以,兵員得到了補充,福熙才説是20年休戰。(這是個概數)
四,如果德國憋住不發動戰爭,會自我爆炸
核心問題來了,如果德國在發展軍事經濟體制畸形繁華後,它不發動戰爭,會怎麼樣呢?
筆者答:會自我爆炸,自我毀滅。我國曆史上的秦朝差不多也是這個原因。
希特勒建立的經濟,一切都是為軍事戰爭服務,如果不發動戰爭,生產出來的武器將堆滿倉庫,彈藥將無處可放,有人説那可以賣掉啊,沒有大戰它能賣給誰?賣給英美法日俄?別人根本不需要,他們自己也有大量兵工廠。
(彈藥庫)
賣給非洲人?他們沒錢買。賣給亞洲人?是有一些,而且不止德國賣,英美法俄等國也賣,我們中國當時也經過軍閥混戰,早就打窮了。
大量重武器賣到亞洲也不現實,運輸就是難題。(所以當時德國很雞賊的技術輸出到中國賺錢,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德國顧問)
所以,不發動戰爭,那麼德國建立的經濟體制會因為產能過剩而崩潰掉,希特勒辛辛苦苦建立的經濟成就將成為泡沫。
什麼叫產能過剩?各位稍微懂點經濟的都能知道。
簡單舉個例子,小鎮子上的農民伯伯,一窩蜂的種植食用蘑菇,等到成熟賣的時候,發現大家都種有,大家都不想買,城鎮居民有限,吃了幾次後,也不再熱衷吃,那麼剩下蘑菇賣給誰?因為種得太多,農民伯伯天天吃都吃不完,賣也賣不掉,只能爛在地裏。不但虧了人工、時間、成本,嚴重者更是背上沉重的債務。
所以,德國不發動二戰,後果比經濟危機更嚴重,是經濟再次崩潰,希特勒也將被絕望的人們趕下台,甚至可能因經濟倒退成二流三流小國家。
參考:《德國為什麼要挑起二戰》、《納粹德國的經濟發展與希特勒的經濟政策剖析》
文: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