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黨的二十大報告針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敍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還要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指引,我們需要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價值指向,挖掘、充實教學內容的文化價值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道與術”“體與用”分離之困,在實施策略中明確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價值引導性、文化性,認真思考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從而促使學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形成文化自信,主動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與踐行者。
山西師範大學“英語愛好者協會”的中外大學生在“口語角”交流。饒北成攝/光明圖片
加強主流價值觀引導
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與指向。任何語言都深深紮根於特定文化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當下,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多源自英美文化背景,記錄着中西兩種文化的對話,暗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過程。因此,教學目標就不能侷限於單純的語言形式和技能,而應成為學生了解異質文化傳統,並獲得價值甄別和理性選擇的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在“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提出,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應體現新時代要求,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服務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反映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為此,我們要加強大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在教學內容上凸顯主流文化與價值,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強調語言符號的交際功能,還要強化它的思維功能和文化價值教育功能,教材內容選擇應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並能及時反映世界科技新進展,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為培養具有前瞻思維、國際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撐。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加強主流價值導向,注重對語言材料中的立場、見解和思想的分析領會,注意考察判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注重學生的相應心理準備狀態、意願和傾向的形成,選取有代表性的、有益於主流價值觀形成的素材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並且注意藴涵着不同文化和價值的內容之間的編排順序和方式,保證將文化多元性和對比性、反思性相結合,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究性,引導學生思考、甄別與批判,從而提高學生的價值甄別與選擇能力,形成批判思維,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教育藴蓄。
實現文化的介入和導出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瞭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在選擇與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注重文化介入,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如此,學生在大學期間所接受的英語教育,不只是教師所傳授的語言知識,還有知識面的拓寬、文化素養的提高。
英語課程和教材都是特定語境的產物,其情境既具有客觀存在性,又兼具一定的人為賦意性。靜態存在於教學內容中的文化因子要最終內化為學生的文化涵養,必須經由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挖掘導出、喚醒激活,並經過內化與學生頭腦中的先行文化相結合,來充實、修正、改組和豐富學生的文化經驗,如此,才能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文化介入和導出,發揮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教育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文化介入和導出、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時,既要介紹西方文化,也要凸顯本土文化,使學生在瞭解異質文化的同時形成對本土文化的清晰認識,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激發、提高文化反思與創造能力,實現多元共存而又雙向互動的文化交流。如此,大學英語教學才不至於片面聚焦中英語言轉換,而拓展成多文化、多學科相互交流且彼此融合的文化通識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文化的方式、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完成文化修為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有目的、有選擇地提供相關材料,既能提高英語分析能力,又能訓練語言思維,注重英語教學過程的文化導出,不再偏執於語言技能技巧的簡單重複訓練。只有通過對英語所表達的獨特文化內涵的理解、體驗和實踐,才可能真正形成用英語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英語語感,進一步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將英語的文化內涵內化為自己的文化修養。同時,教師本身特有的文化氣質與智慧、對文化內涵的重視與吸納,凸顯文化內藴的教學環境營造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具有良好文化薰陶功用的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等等,都將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起到潤物無聲的促動作用。當然,這不是簡單疊加或機械納入,而是在內容呈現、編排等各個環節將其中的文化內涵以適當方式凸顯出來,並進行整合,使之本身具有一種文化教育的導向性和可操作性,以達到語言學習和綜合素質提升的雙贏。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於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徵,學習英語的價值不僅在於提高語言技能,而且在於通過對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思想意識活動的瞭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學生具備和發展出文化意識,增加觀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實現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應該是不同語言和文化間的平等雙向互動,既藉助語言橋樑去接觸、認識和學習異質文化,也藉助它實現本土文化的傳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適當的方法,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運用語言文化進行交際,以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跨文化交流意識、建立平等語言文化理念。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中要儘可能做到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營養成分合理配比”,注重文化形式的比較和文化體驗的反思,建構立體交互式的語言和文化體系,讓學生獲得平等交流的文化意識與信心,形成開放包容、積極樂觀和獨立自主的主體素質,提高文化雙向交流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文化元素可更加豐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以往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涉及的教材知識內容多與西方文化相關,而中國學生在學習時也會因為文化差異,無法對所教授知識內容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而加入中華文化元素,可將中西方文化差異準確表現出來,有助於學生對所教授英語知識深化理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在運用語言時從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入手進行準確表達,改變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無法佔據主動地位的情況。
在英語教學內容中增加母語文化的積澱,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引入中華優秀文化,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能力,並真正瞭解本土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也會更清楚地認識、更自覺地珍惜中華文化、發展中華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對中華優秀文化進行有效傳播與廣泛弘揚。
當然,具體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主導並重,這意味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職責更多地表現為激勵學生思考,其主導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學習方法和策略指導、主流價值導向、互動過程的引導與協同等方面。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大學英語教學的天然優勢,開展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辯論、短劇表演、演講等,都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言以載道,道以言成。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但英語教學本質上首先是文化素質教育,然後才是語言工具技能的獲取。當前,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注重從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英語教育教學的地位和價值,伴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也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的實際需要,也要自覺服務於國家戰略利益,不斷融入中華文化元素和價值利益,這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要求。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11日15版)
作者:胡麗萍(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