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類招生,別讓考生“前途迷茫”| 新京報快評
“大類招生好,看到大類趕快跑!”據媒體報道,這是某問答網站上一則關於高校大類招生的調侃。
實行按大類招生,是我國通識教育類高校的普遍做法。被錄取的學生進大學後,在專業平台上學習一年或者二年後,再分流到不同專業。這種培養模式,相比窄口徑專業招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培養知識綜合、適應面廣的複合型人才。
然而,部分高校實施按大類招生時,缺乏與之配套的系統培養方案。所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大類招生被一些學生理解為“將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捆綁招生”,是一個“招生陷阱”。
2021年6月,根據教育部公佈的2021年高校招生專業目錄,高校按照學科大類招生已成為一種趨勢。圖/央視報道截圖
這個現象在推進新高考改革之後變得尤為突出。
我國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高考志願填報主要有兩種方式:“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類)+院校”模式。後一種方式是把每個專業作為一個志願單位。顯然,如果某校某專業比較冷門,單獨進行招生,就可能出現因報考學生少,而投檔分數較低的問題。應對這一問題,就會將同一類專業合併,作為一個大類進行招生。
這也是學生所擔心的問題,高考時被某個聽上去“高大上”的專業大類錄取了,進校後才發現裏面有“坑”,大一、大二後被分流到冷門專業。多年前,媒體就曾報道,某校在大一結束分專業時,由於熱門專業“僧多粥少”,只能以抓鬮方式分專業。
當然,更多大學採取的分流辦法,是依照學績點與分專業考試成績。同時,無論大學採取怎樣的分專業辦法,都有學生因不想讀冷門專業最後不接受學校的方案。
高考志願填報參考書。圖/IC photo
對此,還需要各方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大類招生適合通識教育類高校。而以就業為導向、重視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高校,就不適合大類招生。
同時,高校應該向考生説明大類招生包含哪些專業,今後的分流方式是什麼,滿足考生的知情權。考生在報考時,也要了解具體專業設置情況,不能只為被錄取而盲目選擇。
此外,大類招生應經過學院教授委員會進行充分的論證,並優化其後的專業平台課程建設、打造專業特色。如此,學生打下堅實基礎,也可增強對各專業方向的瞭解,在專業分流時,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課程學習。
大類招生政策的顯著優勢在於,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往往不夠了解具體相關專業。實行按大類招生,就降低了學生在報考大學時選專業的難度——報考一個大類專業,就相當於獲得多個專業的選擇可能性。因此,想順利推進按大類招生,就需要學生進校後,校方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和選專業指導。唯有此,才能讓高校按大類招生政策有其形,更有其神。
特約評論員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