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魏徵曾説過:“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希望唐太宗可以通過歷史、百姓的生活,明白自己存在的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鑑和啓示作用。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的例子、警告都是從歷史中得來的,所以,我國不管歷朝歷代,對史料的記載十分重視,但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很多皇帝在讓史官編寫歷史時,會改變其中的一些説法。當然做過這種事的人有不少,其中著名的明君康熙皇帝也曾做過這些事。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讓史官在撰寫吳三桂的史實時進行一些改變,導致我們對吳三桂的印象並不好。後來,在韓國的史書中發現了一封信,其中對吳三桂的描寫和史書的記載很不一樣,顛覆了很多人對吳三桂的看法,就連歷史學者都説,這是康熙又一次篡改了明史。究竟這封信上如何描寫了吳三桂,有哪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在我們所瞭解的歷史中,對吳三桂的認識,主要就是他投降清兵打開了關口;另一件事就算三藩之亂。當然僅憑這兩件事,吳三桂在大眾心裏就沒有一個好印象。但除此之外,在《清聖祖實錄》記載:“逆賊吳三桂,值明季闖賊之變,委身從賊,尋以父死賊手,窮蹙來歸。”這説明吳三桂還投降過李自成,這在很多電視中也看到過相關的場景。但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在韓國的史料中夾着一封當時的書信,書信當中的文字證實了吳三桂並沒有投降李自成。明清時期,中國十分強大,當時還是朝鮮一部分的韓國經常派遣使臣前來朝拜。這些使臣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都一一記錄了下來,為今後研究歷史所用,並彙編成為《燕行錄》一書。


就是在這一本書中,夾着一封信,為我們解開了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的謎底。這封信是清朝的貝勒尚善寫給吳三桂的,信中寫道:“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根據信中的內容可見吳三桂是忠於明朝的,並未投降李自成。

很多人對信中的文字存疑。其實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反清,在湖南一帶進行鬥爭,而作為當時清朝大將軍的尚善和吳三桂是對手,對吳三桂的描述並不會隱瞞他投降李自成的事,所以這一封信還是值得信賴的。並且經過學者對幾十種明清時期史料的研究,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事並沒有發生過,所以,康熙關於吳三桂的記載存在不實。


康熙這樣描寫吳三桂的原因是什麼呢?説白了,大多數統治者所做的事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鞏固江山,這些改寫也是為了籠絡人心,減少自己社稷的動盪。

當時清軍入關,到了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相對來説已經比較穩固了。但當時滿人為少數,漢人居多,不少漢人對滿清還是存在不滿的。吳三桂作為漢人的將領,雖然投降了清軍,但在漢人士子中還是具有一定威望的。如果吳三桂有逆反之心,相信還是有不少漢人會跟隨他的腳步。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康熙就要儘可能的抹黑吳三桂。因為當時很多的漢人還是很痛恨李自成的,如果吳三桂曾經投降過李自成,他的威望在不少漢人心中就會下降,所以康熙決定修改曾經的歷史。

在一些史料中記載的吳三桂,説他當時已經投降李自成,但自己心愛的女人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之後又反叛,這樣的舉動也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於是吳三桂就成為了一個投降之後又反叛的人,還幫助了滿清入關,在很多漢人心中吳三桂的形象大打折扣。

就是這些由康熙親自説的歷史被記入史料,並在民間流傳,導致大家對吳三桂有了不好的印象。雖然當年吳三桂曾和清軍對抗,但最後也是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清朝才能入關。


吳三桂雖然本人不是什麼好人,但也曾幫助過清朝,康熙此舉實在不仁。並且在後期,康熙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更是對吳三桂進行了削藩,再次削減了吳三桂的力量,使他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對吳三桂這樣的錯誤記載,康熙並不是第一次做,為了鞏固統治,宣揚自己的威信,他曾做過不少類似的事情。例如,當年的戚繼光抗倭,這一件事本來就算戚繼光個人的成就,也是他親自訓練兵馬,帶領自己的戚家軍進行了艱苦的作戰取得的勝利。但是康熙為了穩定民心,宣揚自己的業績,再一次説抗倭成功是自己的清軍所為。但好在後人記住了抗倭名將戚繼光,也將功勞放在了他的身上。

康熙確實做過一些篡改歷史的事情,這些事並不好,但也不能因此忘記他的功績。在位六十餘載,在康熙的努力下將一個剛剛統一全國的大清朝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他平定新疆叛亂,發展經濟,減少税收,這些對當時的人民和社會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因為他的努力,才有“康乾盛世”。


在歷史上,很多史料的記載,一方面是還原歷史,為後來的研究留下記憶;另一方面,正史的編撰是由官方進行操作的,在編寫時一定會根據當時統治者的意見進行適當的修改和改變,這一切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歷朝歷代都有改寫歷史的事情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的我們在讀史的時候,要有自己的判斷,為了瞭解真相可以刻苦鑽研多找一些史料學習。

同時,我們學習歷史,更是為了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的歷史,並以史為鑑,通過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來警告自己,應該如何做、人做事,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也是歷史記載最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