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陵假意投降匈奴,其實一心想回大漢,可為何至死也沒回漢朝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通過史書的記載和傳承,今天我們得以瞭解到千年前的種種歷史,在這些歷史中,有很多人實在讓人感到惋惜,同時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千年前時代的悲哀。李廣汗馬功勞,最終卻也難封,李陵率軍出征卻再沒回漢朝,司馬遷為人求情卻下了大獄。

自古以來,古人都崇尚一個"忠"字,在那些歷史名人看來,忠於國家忠於君主才是自己人生價值最大的體現。可是有時候難兩全,忠於君主,卻不能忠於自己,例如李陵。本來只是假意投降匈奴,卻最終沒有再回故土,這到底是誰的錯,是他本人的錯嗎?


三代人的悲劇

李陵確實是時代產生的悲劇人物,這種悲劇並不是單例,至少在李陵的父親和祖父身上就已經印證過了。李陵的祖父李廣,曾經建功立業為漢朝付出過汗馬功勞,卻並沒有得到漢武帝太多的庇護,李廣有三個兒子,前兩個兒子都在他之前就走了。三兒子李敢,最終倒是送走了李廣,但是也因此毀了自己的一生,父親死後,李敢認為此事全都是衞青造成的,因此想要報復他。


但是在他的心裏還有對錯,暴打了衞青,並沒有把他弄死,衞青想對這件事低調處理。然而霍去病不願意,畢竟年輕氣盛,思慮也不周全,居然直接藉機將李敢殺死了。正常的"殺人償命"也根本沒有應驗,當時的霍去病正深得皇帝的重用和信賴,因此即便知道他下了殺手,卻對外宣稱李廣是意外死亡。王權都這樣説了,百官眾臣也就不能再説話了。


李陵率五千人對戰匈奴

李陵的悲劇正在進行,李陵是李家第三個悲劇性人物,公元前99年,李廣利被派去攻打匈奴,而李陵則被安排在這次戰役中搞後勤。但是當時已經35歲的李陵根本就沉不住氣,畢竟自己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在戰場上大展雄姿,身體裏留着戰神血液的李陵按捺不住心中的熱血,向漢武帝上書想要去前線。

但是漢武帝不想那麼輕易的答應,此次戰役將領的人選本來就有他的私心,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小舅子,他想趁這個時機讓李廣利建功立業。同時他深知李陵的能力,害怕李陵蓋過李廣利的風頭,所以答應讓李陵去前線,但是不給他戰馬,讓他帶着自己那5000步兵前去。其中的私心和偏見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眾人也不敢説什麼,五千步兵前去對抗匈奴幾萬的騎兵根本就沒有獲勝的可能,但是李陵還真的就帶着自己的5000步兵,去和匈奴對抗了。


對戰十萬難以獲勝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李陵帶着5000步兵居然就把匈奴3萬的主力打的團團轉。匈奴一看這人這麼能打,直接將匈奴的左右賢王全部調了過來和李陵對抗,一時間李陵的對手成了10萬人。面對5000對10萬的駭人局面,李陵卻也沒有退路,奮戰8天之後,李陵居然殲滅了對方1萬多人,當然損失也極其慘重,5000人只剩下了400人。

假意投降卻被踐踏忠心

本來結局就已經很明顯了,李陵終於投降了,當然,身體裏流着戰神血液的李陵心裏想的依舊是漢室江山。對於他來説,投降並不意味着背叛,李陵還想留着一口氣繼續報答漢室,只是需要等待時機。然而漢武帝卻並不是這樣想的,前線投降的消息一傳過來,漢武帝已經氣得不行了,於是他問司馬遷怎麼看待這件事。


司馬遷的回答我們今天已經都知道了,司馬遷的話語中處處透露着對李陵的辯護,以及對李廣利的貶低。在他看來,李陵帶領5000人殲滅了對方1萬多人,已經是個英雄了,之所以留着性命投降匈奴,必定有自己的想法,但這顯然不是漢武帝想聽的,最終被下了大獄。

不再回漢

李陵一心為漢朝着想,全家卻被抓過來做了人質,隨時有生命危險。後來又傳來了李陵為匈奴練兵的消息,一氣之下,漢武帝將李陵一家人全都殺害,這等於斷了李陵為漢武帝繼續忠心的後路。李陵對漢武帝的仇恨算是正式建立了起來,而匈奴單于則十分看重李陵的本領,不僅將公主嫁給他,還給他封了官,而李玲就真的再也沒有回過漢朝。也許對於漢朝來説,李陵背叛了漢武帝是個叛徒,但是這何嘗不是漢武帝一步一步逼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