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 年 奮鬥新時代 新中國崢嶸歲月

壯麗70 年 奮鬥新時代 新中國崢嶸歲月
向工業國的目標邁進
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汽笛一聲鳴響,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軋製出來了。這標誌着我國在向工業國轉變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無法生產這類工業產品。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之後,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就是要優先發展重工業,爭取早日實現工業化。
1954年,中蘇雙方最終確定了“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涉及鋼鐵、有色冶金、煤礦、石油煉油、重型機械、汽車、拖拉機制造、化工、電力等方面。1955年7月,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摺合黃金7億多兩,這樣巨大的建設投資,是舊中國曆屆政府都無法企及的。
“一五”計劃極大地調動了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積極性。在新中國工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諸多工業產品被製造出來:1954年7月,“初教5”飛機試飛成功,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由修理階段跨入了製造階段;1956年7月,載重量為4噸的解放牌卡車試製成功,標誌着我國開始獨立掌握汽車生產技術;1956年9月,國產B2-34中型坦克發動機問世,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坦克發動機的歷史……
壯麗70 年 奮鬥新時代 新中國崢嶸歲月
這是1956年7月13日出廠的第一輛解放牌卡車(2001年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家軍 攝
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都超額完成。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現代工業骨幹部門建立起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工業佈局不合理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變。(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登上國際舞台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提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表達了擺脱屈辱外交的決心和開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鮮停戰以後,國際局勢有所緩和,新中國的國際威望逐步上升。中國政府代表團先後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是新中國登上國際舞台的成功實踐。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國際會議。周恩來進行了緊張的穿梭外交,經過多方努力,會議達成《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印度支那基本恢復和平。會場之外,周恩來利用一切機會同各國代表團和各方面人士接觸,他真誠、坦率、機智和瀟灑的個人魅力,給人們特別是沒有和新中國接觸過、原來心存疑慮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休會期間,周恩來訪問了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基本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逐漸成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普遍準則。
1955年4月,周恩來再次率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參會的一些國家由於對新中國不瞭解,在發言中批評和攻擊共產主義。針對此,周恩來在發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會上的緊張氣氛因周恩來的發言而改變。會議最終達成《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提出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這實際上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進一步體現和引申。
萬隆會議上體現出的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掀開了亞非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歷史性的一頁,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更多的國際朋友。(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本期編輯:趙菁
忻州日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6 字。

轉載請註明: 壯麗70 年 奮鬥新時代 新中國崢嶸歲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