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40年,浙江鎮海中國守軍跟日軍打了一場保衞戰,歷時5天,中國守軍以陣亡600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近千名,將日軍趕下大海,逼得日軍指揮官切腹自盡,是中國東南沿海抗戰史的首場大勝仗,被稱為“浙江台兒莊戰役”。
那麼這場保衞戰是怎樣打響得的呢?沒有優勢的中國軍隊在鎮海口又為何取得了這場大勝仗?
説起這場保衞戰首先要説説鎮海的位置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鎮海是寧波的外港,在浙東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扼守寧波甬江口兩岸,素有“浙東門户,甬江咽喉”之稱。
不僅如此,在1940年前後,在東南沿海各主要港口悉數淪陷的情況下,寧波港是中國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史料顯示1940年前後,出入鎮海口的輪船多達30艘,日均貨物吞吐量近萬噸,最高有3萬多噸。
隨着抗戰進入白熱化,日軍決定要出兵佔領寧波這一對外主要聯絡通道。位於寧波出海口的鎮海就是日軍進入寧波的第一道關口。
1940年7月17日凌晨,有各類艦艇40餘艘、飛機30餘架、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的日軍,炮轟鎮海要塞炮台,日軍海軍陸戰隊500人左右為先頭部隊,乘裝甲汽艇在老鼠山偷襲登陸,守軍被擊潰。隨後日軍主力登陸,進入了鎮海城區。
“七一七”鎮海保衞戰正式打響。此時防守寧波的主力部隊是194師,師長是陳德法。當時194師125、126、127三個團據守鎮海前線。194師裝備較差,除了步槍、輕機槍,就是重機槍和幾門迫擊炮。
面對日軍的進攻,陳德法命令部隊進行阻擊,經過一系列的小規模阻擊戰,戰局的重點最後發生在戚家山及其兩翼支撐點的小港和築山頭。
7月17日晚8點,126團向戚家山發動攻擊,並攻克了西側一個小山頭,。天亮後日軍進行反撲,士兵前仆後繼無一後退,打退日軍多次攻擊,就這樣連續三天,奪回了五六個小山頭,控制了戚家山西半部,其中一營四個連進攻開始時有400人,此時只剩下200還不到。7月20日,佔據了戚家山104高低後,我軍重機槍火力已經能打到大、小道頭以及甬江沿岸,對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日軍為拔掉戚家山這個釘子,在21日凌晨發起強攻。
21日拂曉,泊在鎮海口外的日艦就開始向戚家山一帶發射重炮,接着6架日機輪番向戚家山轟炸。8時許,日軍700多人在重炮掩護下,從三個方向向戚家山進攻,有一隊日軍已衝上山頭,四連代連長葉自強揮舞着大刀喊着:“弟兄們,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啊!”雙方白刃肉搏,葉自強砍了幾個鬼子後,被敵人團團圍住,十幾把刺刀刺在他的身上,英勇犧牲了。四連士兵傷亡過半。六連連長李彝倫和排長李培中、張順清、楊志江均負重傷,全連僅存士兵9人,仍守住陣地一角。副營長譚南相也率第一連向立足未穩的日軍進行肉搏戰,一連連長唐義章、排長姜鼎文陣亡,排長何文卿、楊惠根負重傷,士兵傷亡70多人。
日軍又增援400人猛烈反撲,戚家山陣地大部失守,一連僅存中士班長楊忠興和士兵3人堅守陣地。羅團長命營長繆楚衍率第二、第三連和機槍連奪回陣地。繆營長帶着士兵衝上山頭,殺聲震天,終於把日軍打退,收復了陣地。士兵傷亡過多,戰鬥力大為減弱,羅團長打電話向陳德法師長求援,陳德法立即下令一一二六團三營增援。剩下來的士兵,向增援日軍反擊,一一二六團連長劉鈞奮勇當先,三次負傷,不下火線;三連連長曹連保陣亡。日軍紛紛敗退,棄屍滿野。自上午8時至下午4時,在戚家山上進行七次肉搏戰,陣地失而復得三、四次。21日下午5時30分,戚家山陣地巋然不動。
日軍因遭連續衝殺,傷亡慘重,終於動搖敗退,放棄了戚家山,下海逃亡。7月22日,抗日部隊相繼收復小港、金雞山、泥灣、江南道頭。次日凌晨,鎮海縣城光復。至此歷時5晝夜的鎮海保衞戰宣告勝利結束。日軍指揮官萍鄉月蜀受到問責,切腹自殺。
這場保衞戰雖然中國軍隊人數多一些,但因為要防範日軍的其他進攻方向,所以參與正面對決的人數跟日軍相比並無明顯優勢,而日軍海軍陸戰隊屬於較精鋭部隊,由各種軍艦和飛機等強大火力配合,軍事力量上還是佔盡優勢的。保衞戰親歷者任根德老人認為:“抗日官兵是憑着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打敗了日軍。”
陳德法師長在戰後總結也提到,我軍官兵多用手榴彈,前赴後繼,快速接近,同敵人進行白刃戰,是日軍的飛機大炮等優勢裝備發揮不出來。
此戰,鎮海及附近百姓也積極參與,給部隊提供水、熱飯、情報、幫忙救治傷員,給了國軍強大的後勤支援。
由上可以看出鎮海保衞戰的勝利是因為中國守軍戰術上戰法得當,精神上悍不畏死,同時軍民一心所取得的。
而此次戰鬥,中國軍隊無一人退縮,真正是血肉之軀與鬼子的飛機大炮血戰,反覆肉搏,硬生生把鬼子趕下了海,是抗戰中極其激烈與勇敢的一次戰鬥,氣吞河山,英烈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