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十年來,高校科技創新躍上新台階

  7月19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第八場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成效。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十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校不斷加強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加速匯聚創新資源,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實現躍升。

教育部:十年來,高校科技創新躍上新台階

  一是創新平台體系更加完善。十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主動佈局建設了25個前沿科學中心、14個集成攻關大平台、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系統佈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超過1500個。此外,高校牽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等支撐類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佈局合理、支撐有效的科研平台體系。

  二是科技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羣體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了數百萬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每年大批的優秀畢業生走進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和研究型大學,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三是創新資源加速匯聚。十年來,高校R&D撥入經費從2012年的768.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592億元,十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上萬億。企事業單位委託經費由2012年的391.8億元增至2021年的847.5億元,增長超過116%。高校科技活動中的R&D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20.9萬人年增長到2021年的33.4萬人年,增幅近60%。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國際科技合作更加廣泛。十年來,高校共派出近40萬人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人員174萬人次,發表特邀報告18.7萬篇、交流論文88.3萬篇。更多高校走出國門,深度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大洋鑽探等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牽頭組織了國家首批國際大科學計劃之一“深時數字地球(DDE)”,還有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加快培育。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廣泛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建設了70多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橋樑。

  五是成果轉化能力明顯提升。十年來,教育部不斷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率先調整專利資助獎勵政策,推動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落地,着重發揮產權激勵和評價導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2000多項增長到15000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了現實生產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6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部:十年來,高校科技創新躍上新台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