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微專業”的探索意義不微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經典

據媒體報道,日前廣東工業大學首個微專業智能建造正式開班。今年,該校啓動微專業項目建設工作,計劃每個學院至少開設一個微專業,充分利用科研與企業資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養項目。

不獨廣東工業大學,據媒體統計,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南工商大學等高校都陸續開設了微專業,一些高職院校也面向高職學生開設了微專業。開設微專業,已成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探索。

由此,人們期待更多高校開設更多的微專業。不過,相較之下,筆者更期待把微專業建設的成功經驗用到所有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創新之中,讓每個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業發展與職業發展需求,選擇來自其他學科、專業領域的交叉學科模塊,以此激發學習興趣、拓寬視野並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高校開設微專業的探索路徑很清晰,就是由各院系開設微專業,面向全校其他專業“招生”,由學生自主選擇並組建一個微專業班。與輔修另一個專業不同,微專業更重視學科交叉,課程內容更靈活,教學方式更多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專業課程設置陳舊、與社會需求脱節的問題,促進學科交叉,培養複合型人才。

“主專業+微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當前高校也易於推進。這並不衝擊傳統專業的教學,而是在傳統專業基礎上做增量,微專業可在雙休日或者短學期授課。在開設微專業方面給予各院系更大自主權,探索開設前沿課程。還可將微專業建設作為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改革項目,給予經費支持。不過,進一步推進微專業建設,也面臨難以迴避的問題。例如,“小而美”“小而特”的微專業還只是少數學生的選擇,能不能做到全校所有學生都上到自己感興趣的微專業課程?如何確保課程質量,形成有特色的微專業課程體系?能不能把微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為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專業課程模塊?

過去20多年來,我國高校一直在推進完全學分制教學與管理改革。但是,完全學分制在某種程度上看,還是學年學分制。這是因為要推進完全學分制教學與管理,必須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重視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改革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投入精力進行教學研究與創新,還應在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之外,開設大量的選修課,包括跨學科、跨專業的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如果提供給學生的課程選擇空間小,那麼就很難建設真正的完全學分制,擴大學生的課程選擇權,讓學生的學習更靈活、更自主。

開設微專業,其實也是高校深入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的探索。換言之,如果缺乏實施完全學分制的理念與制度支撐,開設微專業之路很難走遠。比如,隨着微專業的增多,怎麼解決微專業教學與傳統專業教學的衝突問題?微專業課程建設和傳統專業課程建設怎麼協調?

因此,開設微專業是推進完全學分制教學的階段性舉措,最終,微專業將融入所有專業建設的課程改革之中,成為各專業學生完成大學學業所需選修的跨學科課程學習模塊內容。從這一角度看,開設微專業的探索,對推進高校的整體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意義,不但可以積累一批跨學科課程,還可以積累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要鼓勵各學科專業老師結合學科前沿發展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設跨學科課程,就需要進一步賦予教師教育教學自主權,建立激勵教師重視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整體提高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應該使每一門課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穫。

(作者:艾萍嬌,系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