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開學季。盤點近年來高校每一場開學典禮,科學家幾乎都是主席台上的主角,而“科學家精神”也成為高校重大活動中的熱詞。
“讓科學家成為年輕人的偶像,把科學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課’,關鍵在於講好科學家的故事,讓這些生動故事所承載的價值觀直抵人心。”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科技史專家黃慶橋在日前舉行的《新時代榜樣科學家》新書發佈會上的一席話,引起了眾多與會學者的共鳴。
“科學家精神也是一種‘不言之教’,在薪火相傳中彰顯時代價值。”一位常年從事思政教育的學者談到,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當前,在構築“大思政”的育人同心圓中,尤其要深入挖掘科學家精神這一內涵豐富的思政教育“寶庫”,為青年學子講好“開學第一課”。要讓科學家精神貫穿於大中小學育人全過程,不斷提升社會大課堂的引領作用,春風化雨,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引航。
“講好故事不容易,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更難!”
我們這個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精神?青年需要什麼樣的偶像?長期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黃慶橋,心裏有一個清晰的答案:那些堪稱時代榜樣的科學家,才是當代青年最應該追的“星”。
但他深知,“講好故事不容易,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更難!”包括于敏、黃旭華在內的很多科學家,他們常年潛心科研,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甚至隱姓埋名多年;更不用説他們從事的工作,普通人往往難以理解。但另一方面,科學家故事又往往承載着科學家精神最核心的內涵。對青少年來説,走進一部科學史,認識一位位科學大家、名家,不僅僅能獲得知識,也同時接受精神洗禮。
“弘揚科學家精神絕不是口號或抽象的教條,而是生動體現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報國和科學強國的實踐中。”黃慶橋在編著《新時代榜樣科學家》時,多次被科學家們的感人往事打動。這本書裏收錄了11位榮獲“共和國勳章”和“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科學家的故事,包括于敏、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鍾南山、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顧方舟、程開甲。
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很難想象,一個人會在短短几小時之內,從“一無所知”到選擇走上一條自己從未設想過的人生道路,而作出選擇的理由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而這曾數次發生在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人造衞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重要開創者孫家棟身上。
1950年,還在哈工大讀書的孫家棟,面對國家充實空軍力量的需求,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從軍申請,當晚就登上前往空軍航校的列車;1967年,他欣然受命,從已有建樹的導彈研製領域轉入一無所知的衞星研製工作;2004年中國正式啓動月球探測工程,時年75歲的孫家棟又冒着風險擔任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曾言,“總結我國航天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豁出命去愛航天事業、愛國家”。
“如果説科學家精神的內涵之一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孫家棟的故事無疑是最好的註解。”在黃慶橋看來,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今時今日,面向90後、00後的學子,講好科技戰線上英雄的故事,比空談任何道理都深刻。科學家精神是一座育人的“富礦”,做好“轉碼”工作相當重要。
該如何告訴今天的青年一代,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正是科學家精神的不變內核?為國埋名三十載的黃旭華研製核潛艇及完成相關試驗任務的工作經歷或許最能説明這一切。1988年,作為總工程師的黃旭華不顧領導和同事的阻攔,登上了“404”核潛艇,親身參與中國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他的這一舉動打消了盤桓在人們心頭的恐懼和疑慮,也以首位總設計師親自跟隨核潛艇完成極限深潛的壯舉,在世界核潛艇研製歷史上鐫刻下了永恆紀念。
讓人“走心”的好故事,也能成為穿越時空的經典
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育人的各個環節,教育要“走心”,形式很重要。
有學者坦言,時下在知識界尤其在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講故事貌似不如從事艱深的理論研究來得“高級”。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邢雲文教授認為:“人類歷史上,好故事更能成為穿越時空的經典。所以,不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都應該講好科學家故事,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將科學家精神融入立德樹人的過程中。”
“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科學家精神的傳承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環節。”邢雲文告訴記者,在上海交通大學,每一門課程不僅傳授“硬核”知識點,也會精心選取、講述科學家故事,讓科學家精神更加可知、可感。同時,學校也會通過形式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包括“大師講壇”“勵志講壇”等,定期邀請包括諾獎得主和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獲得者等與學生交流,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頭腦。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陳前深有感觸地説,每一次學校邀請科學家來做講座,學生們都會激動不已。今年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學校也將安排講述科學家精神的環節。“我們要講好科學家精神和故事,讓許多堪稱榜樣的時代科學家影響青年一代的選擇,堅定莘莘學子對祖國深情堅毅的擔當。”
作者:儲舒婷 姜澎
編輯:錢亦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