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説最能影響孩成長的,除了家庭環境,一定是非校園環境莫屬了。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在家的情況,還要盡最大努力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如果我們不主動去理解這些話,孩子的成長隨時可能會有問題。
通常,在一個班級裏面,會有最受歡迎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還會有一種沒有存在感、沒有地位的孩子。
存在感和地位感低的孩子很容易被欺負,也會產生心理問題。
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結果,我們就必須多觀察他們。如果孩子有這三個特點,我們就應該多關注他們,積極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提高。
因為,通常,具有這四個特點的孩子在班之上的“地位”很低。
有這4種特徵的孩子,在班裏“地位”很低,家長要正面引導幫忙改善:
1. 自卑且內向,不善言談
相信在每個班上,一定有一個非常自卑內向的孩子。這些孩子非常不善言談,上課很少説話,沒有存在感。
這些孩子雖然不愛説話,看起來很乖,不容易被人討厭,卻是班裏“地位”很低的孩子。因為他們是最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即使被欺負,他們也不會説一句話。
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在班之上的“地位”越來越低,人人都會覺得他很好欺負。
2. 有“討好型人格”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孩子會成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傾向於非常理解他人,無論做什麼都喜歡為他人着想。
也許你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品質,會讓孩子們很受歡迎,但不是這樣的。
這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雖然能看到人臉色,但也容易被欺負,就像自卑內向的孩子一樣。也就是説,這些孩子往往吃力不討好,容易被利用和被人使喚。
3. 自私自利,非常摳門
在人際交往之中,只懂得索取和自私的人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在學校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平時很自私,總是很小氣,對同學很刻薄,喜歡佔別人便宜,很容易被其他孩子看不起,成為班上裏“地位低下”的人。
4. 喜歡和老師打小報告
如果要説學生們普遍非常反感和看不起的人,那一定有喜歡多管閒事,和老師私下裏打小報告的人。
這種人經常這樣做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是老師的“心頭愛”,是同學們的“心頭恨”。
在同學們的心中,這種向老師揭發、舉報學生間“小秘密”揭發報告給老師的行為,是沒有義氣的行為。會讓他們變成其他同學看不起的人,會降低他們在班裏的“地位”,大家都會避開這種人。
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1.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有些孩子在班之上沒有地位,因為他們沒有同理心,不知道如何考慮別人。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行為,引起他人的反感。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有所改變。
2. 教給孩子尊重與禮貌
懂禮貌、懂得尊重他人,是社交必備的基本技能。要想讓孩子受歡迎,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從小事做起,把這個習慣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只有當孩子們把尊重他人、懂禮貌當成是習慣來做的話,孩子才會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些,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3. 培養孩子的“分寸感”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培養他們的“分寸感”。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該拒絕的。
孩子只有懂得了“分寸”,才能在做事的時候能掌握好尺度,不容易被人欺負,也不會欺負別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集體。
4. 培養孩子的信心
事實上,這個社會里面有很多自卑內向的孩子。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不會這樣了。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能不打擊孩子,就別打擊。
5. 讓孩子多社交
想要孩子順利融入到集體之中,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社交。如果家長不重視這方面的訓練,很少帶孩子去社交,將來很難融入一個新的羣體。
因此,家長一定要多帶孩子去社交。只有帶着孩子一次次體驗與他人交流的感覺,孩子才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社交,所以説,孩子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家長必須要着重培養才行。如果説,家長非常不重視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的話,那孩子越長大,就越容易出現問題,這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説過:要看一個人在45歲時能否有長遠的發展,學歷和造詣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和以他性格為核心的人格。
而幼兒園階段就是兒童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
當孩子7歲時,他的性格就基本形成了,這時,發現糾正孩子性格的問題會更加困難。正如玫瑾教授教授所説:
如果一個孩子的人格問題在7歲前無法控制,等12歲孩子能自己做主了,你想管都管不了。
在培養孩子的性格方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不會聽進去刻板的大道理,但從故事中就很容易理解,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