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懷才不遇,寫一首七律抒發內心苦楚,結果成為了千古名篇
秦韜玉是晚唐科場上臭名昭著的“芳林十哲”之一,他出身士族,叔父是宰相,叔母是廣德公主。為了出仕,秦韜玉不走正道,投靠權閹、擾亂科場。後來靠山倒台,遭到士林集體唾棄。
仕途失意之後,這位曾經的貴公子,寫下了一首哀憐窮士的千古名詩。其中的心態,頗耐人尋味。一、《貧女》賞析
《貧女》——唐·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詞歌直譯:出生在寒門的我,從來沒有見識過綾羅綢緞。想託媒人來替我説一門親事,但是一想到這些,我就更加傷心了。現在的人只愛濃妝豔抹,誰會愛高潔的品性,喜歡我這樣簡樸的梳妝呢?
我有纖長靈巧的十指,敢與她們比拼刺繡的技藝,不屑與她們比賽誰的眉毛畫得長。可嘆我一年又一年地用金線刺繡,都是在替別人做嫁衣裳。
秦韜玉這一首詩因為句句語帶雙關,歷來為世人所喜愛。後來在清代被收進《唐詩三百首》,廣為流傳。詩中的女子雖然清貧,但是頗有一些傲骨。
她到了該出嫁的年紀,知道自己沒有漂亮服飾打扮,可能會嫁不到一個好人家,因此心裏有一些傷感。世俗人的審美,大多是庸俗的。他們只懂得欣賞一個人的外貌和穿着,卻無法她獨特的氣質。
詩歌寫到這裏,她的情緒是十分低落的。不過到了第五、六句的時候,她又開始安慰自己:儘管我沒華麗的衣裳和妝容,可是我有纖巧的十指和精湛的手工,所以就不和別人比化妝了。
然而,這種自信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她年復一年地用金絲線,在綾羅綢緞上展現着自己的刺繡技巧。但是這些精美的作品,最終都成了別人的嫁衣裳。
這一首詩表面上寫的是貧家女,其實也是寫所有貧士。他們因為出身的低微,找不到“良媒”來引薦自己,步入仕途。並且由於堅持自己的風格,絕不肯流俗,於是不被上層官僚欣賞。
雖然這些貧士自我感覺良好,可是永遠只能在官員的手底下打雜。當幕僚,幫官員起草文書。文章寫得再漂亮,最後署的也不是自己的名字,就好比繡娘替富家小姐做鳳袍霞帔一樣。
士人總有懷才不遇的遺憾,秦韜玉這一首詩,引發了所有貧士的,甚至是“不遇”的貴族的共鳴,所以歷來傳播範圍非常廣。
不過,你要是因此認為秦韜玉寫這首詩,僅僅是為了同情《貧女》,或者是貧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創作這一首詩,也是在自憐。
秦韜玉雖然出身士族,是宰相的侄兒。但是,事實上他很小的時候家道就中落了。叔母廣德公主愛他勝過親生,結果反而害了他。
讓他年紀輕輕就和一幫狐朋狗友走到一起,最後結交權宦,把自己的名聲徹底搞臭。叔父、叔母意外死於黃巢之後,秦韜玉失去最後的靠山。跟着馬上遭人落井下石,所以才有了《貧女》之嘆。二、《貧女》的另一種解讀
秦韜玉少年時代是一個花花公子,他的父親是唐軍裏一箇中下級的軍官,叔父是宰相於琮。於琮娶了唐宣宗的廣德公主,夫妻二人對秦韜玉特別疼惜。
《唐摭言》中説:秦韜玉有辭藻,亦工長短歌。他大概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文學方面的才華。可他好的不學,偏要和“芳林十哲”裏的一幫狐朋友狗友混跡一起,還寫《吹笙歌》這樣的淫詞濫調。
他的叔父於琮當宰相的時候,和著名的奸相路巖是同事。為了讓侄子混出名堂,叔父就把他推薦給路巖“代寫文書”。
叔母廣德公主的愛惜他如同親生兒子,為了他,公然干預國家科考,親自出面為他“力取甲鼎”。意思就是説,他這個叔母非要讓他當狀元!
估計本來依他的才能,考中進士是不成問題的,可是誰讓他是宰相和公主的侄子呢。朝廷裏面的正直的文人和考生,都被他們的行為激怒了。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結果最後他就沒能“及第”。
古代科考中“及第”,特指進入科考前三名。只有當上狀元、榜眼和探花才算“及第”。這一次考試是在鹹通十四年(873)的春天。也就是在這一年,發生一件改變他人生的大事。
當年十一月,因黃巢之亂,他的叔父於琮和廣德公主都遇害了。路巖倒台,叔父母也死了,秦韜玉就失去了可以在仕途上幫助他的“良媒”。
然而他不甘心,七年後他又捲土重來。結果遇到了路巖的仇家楊損,取消了他的考試資格。他最後被逼利用了過去家族中與宦官的關係,投靠了權閹田令孜才成功“及第”,後來官至工部侍郎。
《貧女》詩大概寫於他叔父遇害之後,人生中最失意那幾年。雖然廣德公主待他如己出,但是他終非公主親生,因此心裏一直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從詩的內容來看,他雖然對自己的才華非常有自信,但是他並不相信:僅僅通過自身的才華,不依靠“良媒”與外在的手段,就可以得到世人的肯定。
這種思路和他在現實中的所作所為,是一脈相承的。秦韜玉並不甘於給別人當幕僚或者是文書,他還是想成全自己升官發財,所以最後選擇不擇手段地投靠權閹,達到自己的目的。結語
秦韜玉在唐朝科場上,曾經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傢伙。今人讀《貧女》,以為他寫的這首詩只是在同情“懷才不遇”的貧士。其實仔細地瞭解一下秦韜玉的身世,你就會意識到事情並不簡單。
他不僅僅是在同情寒士,其實它也可能是在批判那些“寒士”。“敢將十指誇纖巧”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我再去開一個“後門”。
因此,秦韜玉寫完了這首詩,把筆一扔,就跑去投靠了閹黨。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最後還得了一個外號,叫“巧宦”。
當然,不管秦韜玉自己本身是怎麼想的。只要一首詩歌被人創作出來,怎麼解釋,那就不再是作者個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