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但從小就不被父親疼愛。但他做事十分謹慎,從來都不會惹是生非,大臣們都很喜歡他。文帝就連去世之後也不願意給活着的人添麻煩,他是一位真正的明君。
眾望所歸
漢文帝的名字叫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的母親薄姬原來只是魏國的一個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之後,就把很多宮女選進了自己的後宮,其中就包括薄姬。
後來,薄姬給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就取名為劉恆。可是劉恆出生後,劉邦不僅沒有繼續寵愛薄姬,反而冷落了她,隨着劉恆漸漸長大,他也開始明白了在宮裏做事只要稍微不留神,就極有可能會把自己的前途給葬送了,所以他做事十分謹慎,從來都不惹是生非,大臣們也都很喜歡他。
在劉恆還只有七歲的時候,三十多位大臣就一塊兒力保他做代王。雖然沒有其他王子那樣顯赫的聲勢,但這也讓他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後來又幸運地當上了皇帝。
呂后一死,老臣陳平和周勃就一塊兒給朝裏的呂家人來了個大清洗。之前的皇帝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所以大家就決定把他給廢了,之後再從高祖的兒子當中選一個來做皇帝。經過層層篩選,就相中了寬厚仁慈的代王劉恆,打算讓他來做皇帝,就派使者去請劉恆。
使者見到代王劉恆,和他説了要讓他當皇帝的事。劉恆聽了很吃驚,因為不瞭解真相,以為有人要害他,就趕緊找來郎中張武和幾個人來商量。
大家猜測説:“朝裏那些大臣,都是高帝時的文臣武將,各個精通兵法,善於謀略,恐怕誰也不甘心只做一個大臣。高帝和呂后活着的時候,他們還不敢怎麼樣,可現在他們剛剛殺了呂家的人,就來找您過去,弄不好是要對您下手。您先找個藉口説病了不能去,看看他們那邊是什麼反應。”
中尉宋昌反駁説道:“我看未必,您為人謙和又仁愛孝順,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所以那些老臣才願意把您請過去做皇帝,沒什麼好懷疑的!”
劉恆看大臣們意見不統一,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於是就只好占卜一下。結果卦象上説他不久就將即位天王,把父親的基業發揚光大。代王很疑惑:“我不已經是王了嗎?還做什麼王呢?”占卜的人給他解釋説:“天王就是天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文帝即位
儘管仔細地佔卜了一番,但是代王劉恆還是有點兒不放心,為了防備萬一,他又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問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周勃把大臣們決定讓代王做皇帝的事一字不落地告訴了薄昭,他回來之後,趕緊對劉恆説:“朝裏的大臣們是真心想讓你做皇帝的,別猶豫了,趕緊去吧!”
劉恆聽了十分高興,就笑着對宋昌説:“嗯,還真跟你説的一樣,他們確實是想讓我當皇帝。”,接着就帶着宋昌和幾個隨從,一起前往長安。
劉恆做事一向是十分謹慎的,即便到了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完全放下戒心。眼看前面不遠就是長安城了,他就讓大家先停下來休息,接着派宋昌進城去打探一下朝裏的情況。
宋昌一路來到了長安城西北的渭橋,看見大臣們都站在那兒等着代王過來呢。一看這番情景,宋昌就趕緊回去稟報,於是代王劉恆快馬加鞭地趕到了渭橋,來接見各位大臣,下車還禮。
太尉周勃對劉恆説道:“我想單獨跟代王説幾句話。”
宋昌一聽,心頭一緊,以為他會對代王不利,就説:“要談公事,就直接説吧!我王不談私事,還請見諒了!”
周勃趕緊跪下,雙手捧着皇帝的玉璽要交給劉恆。劉恆一看,趕緊推辭説:“太尉別急,咱們還是到了代王府,再來説這件事吧!”説完就帶着大家一塊兒進到了府裏。
之後,大家又對劉恆説道:“劉弘不是惠帝的親兒子,沒有資格做皇帝。您是高帝的長子,皇位自然是您的,您就趕緊即位吧!”
代王劉恆説:“繼承父皇的江山社稷可不是件小事兒。我才疏學淺,恐怕沒這個能力做皇帝,大家還是再商量商量,看看誰更合適。”
大臣們一聽劉恆又在推辭,就全都跪在了地上。丞相陳平説道:“大王,我們讓您來做皇帝絕不是隨隨便便就決定了的,這件事大家都仔細商量了好長時間了,都覺得沒有比您更合適的人了,諸侯們和天下的百姓也都擁護您,您要是不答應,我們這些人就不起來,一直在這兒跪下去!”
見大臣們的態度這麼堅決,劉恆也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只好答應了,説:“那好吧,既然大家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那我也就不敢再推辭了!”於是代王就登上了天子之位,這就是漢文帝。
節儉的文帝
文帝即位以後,有一年,天上發生了兩回日食,這可是難得一見的事。文帝看到之後,覺得這肯定是自己哪裏做得不對,老天爺來警告他了,就對大臣們説:“白天像這樣平白無故就成了黑夜,今年已經有過兩回了,這肯定是老天爺在責怪我沒有治理好天下,我實在是愧對蒼天啊!”
接着又説道:“大家都幫我想想到底是哪兒做得不好,坦誠地告訴我,我好改過來。現在先減少徭役的費用,減輕百姓的負擔。還有,邊疆的軍隊雖然不能撤,但保衞我的軍隊可以撤掉,宮裏的馬留夠用了就行了,其餘的都送到驛站去。”
有一年,遭遇了旱災,天上半年都沒掉下一滴雨來,這還不算完,各地都生了好多蝗蟲,怎麼也滅不乾淨,結果很多地方一粒糧食也沒有收上來,上萬人餓了肚子。
文帝知道了這件事,心想糧食收不上來,百姓們可怎麼活?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大家都餓死啊,就趕緊下令各方諸侯別再向朝廷進貢,讓百姓們進山打柴打獵,下河捕魚。他還減少了官員的數量,把自己吃的、穿的都降低一等,還開倉放糧,允許百姓用糧食換爵位。
文帝的生活十分簡樸,在他當皇帝的二十三年裏,沒給自己添過一件衣服,也沒蓋過一間房。有一回,他想要建一座露台,就把工匠們找來,問問需要花多少錢,工匠們獅子大開口,説得要一百斤黃金。文帝一聽,連連搖頭,嘆了口氣説道:“算了!算了!太貴了!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家中等平民的家產,拿來建個露台不是太奢侈了嗎?有什麼用呢?”
文帝穿得也很樸素,從來不穿那些綾羅綢緞,只穿些粗布衣服。就連他的妃子也不允許穿那些華麗的衣服,帷帳上也不能有繡花的圖案。文帝覺得要想讓天下人都勤儉節約,自己就得帶個頭做個樣子。
按照規定,皇帝即位後,都要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文帝也不例外。但是文帝害怕勞民傷財,就不要求為自己修建多麼高大的墳墓,説簡簡單單就好。即便是陪葬的東西,文帝也很節儉,他堅持不用黃金、白銀、銅來製作隨葬品,只挑了幾件普通的瓦器、陶器來陪葬。
緹縈救父
在文帝剛做皇帝的時候,朝廷的刑罰還十分嚴厲,對犯了罪的人施行“連坐”制度,也就是一個人犯了罪,除了犯人本身以外,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姐妹也要跟着一起受罰。而除了死刑,還有肉刑,不是在臉上刺字就是削掉鼻子,要麼就砍去雙腳,非常可怕。文帝覺得這麼做太殘忍了,即位不久,就廢除了“連坐”的法令和肉刑。老百姓們再也不用擔心別人犯罪,自己受罰了。
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醫生,叫淳于意。他以前做過太倉令,後來因為不願和那些官場上的人同流合污,就辭官當起了醫生,專門給老百姓治病拿藥,老百姓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有個富人的老婆得了重病,聽説淳于意醫術高明,就把他請了過來。結果,病人吃了他開的藥,病情也沒見好轉,沒過幾天就死了,這讓富人對他懷恨在心。
為了報復淳于意,富人就拿錢賄賂官府,誣陷淳于意害死了他老婆。那位官吏收了富人的錢,得到了好處,自然就得給人家辦事。於是也不調查,就不問青紅皂白,一口咬定淳于意有罪,把他抓來判了“肉刑”,之後押到長安準備受刑。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臨走時,他望着女兒們一邊嘆氣,一邊傷心地説:“唉!只可惜我沒有兒子,危難的時候也沒個人能幫幫我。"其他四個個女兒都只是低着頭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心想:“憑什麼女孩就不能幫父親排憂解難呢?”於是緹縈就偷偷地跟着押送父親的解差,來到了長安。
到了長安以後,緹縈就趕緊找人幫自己寫了一封信給朝廷,官員得到書信後,把這封信交給了文帝。文帝聽説來信的人是一個鄉下小姑娘,感到很詫異,趕緊把信打開,只見信中寫道:“我叫緹縈,是原來的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的父親做官的時候,廉潔公正,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還懂醫術,辭官後一直在鄉下給老百姓看病拿藥。”
“可是現在他卻被奸人誣陷,要對他實施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過肉刑的人傷心。肉刑實在是太殘忍了,好端端的一個人,受完刑之後就變成了殘疾,永遠都恢復不了了”。
“用刑不就是為了讓犯人改過自新嗎?可是一旦受了肉刑,就是犯人想改過也晚了。皇上為什麼要用這種可怕的刑罰呢?我願意進宮給皇上當牛做馬,替我父親贖罪。”
文帝看完信,一時間感慨萬千,心想竟然連這樣一個嬌弱幼小的孩子都有這份膽量和孝心,為了救自己的父親,冒着生命危險來上書,真是令人欽佩啊!於是趕緊傳下了命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罰。
免除肉刑
在赦免了淳于意的第二天,文帝就下了一道詔書,説:“舜帝的時候,為了懲罰犯了罪的人,就讓他們穿上有特殊顏色和花紋的衣服,大家看到了,就知道他們犯了罪,犯人就會感到羞愧,抬不起頭,自然也就沒人再犯法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那時候社會安定。”
“可是現在的刑罰這麼嚴厲,懲罰犯人的手段這麼多,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犯罪呢?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德行淺薄,統治無方,我真是感到慚愧啊,實在是沒有臉去面對天下百姓。所以説治國無方就會讓人變得愚昧無知,容易犯錯。”
“我記得《詩經》裏有一句話説只有平易近人的君主,才是哺育人民的父母。可是現在有人犯了錯,我們還沒來得及教育他們,就殘害了他們的身體,就算他們想改邪歸正,不是也沒有機會了嗎?實在是太可憐了!”
“我覺得現在的這些刑罰都太重了,身體一旦被毀壞,就一輩子也不能恢復原樣了,這麼做太不道德了。我們是百姓的衣食父母,難道身為衣食父母就這麼對待自己的子民嗎?我覺得肉刑太殘忍,應該馬上廢除!”
之後,文帝把大臣們都召集過來,一塊兒商量用什麼方法來替代肉刑,最後大家都覺得還是打板子比較好,這樣既懲罰了犯人,還不至於把人弄殘廢。這麼一來,天下人就不用再受肉刑的苦了。
就這樣,緹縈的一封信不僅救了自己的父親,還讓皇帝下令廢除了肉刑。沒過幾天,這件事就在長安城裏傳遍了。很多志士仰慕緹縈,向她求婚,可她並沒答應。她和父親留在長安,繼續幫人看病拿藥,救了不少人。僅僅過了半年,淳于意醫術就已經名滿京城了。
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了就容易招風,緹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父親的名聲傳遍長安之後,她怕倔強的父親再惹上一身的麻煩,就帶着父親一起回到了老家。回去之後,淳于意仍然幫人看病拿藥,每天忙着治病救人,直到死去。
如今在濟南,還有個地方名叫孝女裏,傳説就是為了紀念緹縈。
以德服人
有一回,南越王尉佗造反,在南越國稱帝。文帝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心想一旦開戰,就得花好多錢,到頭來受苦受累的還是老百姓。所以他不但不去討伐他們,還善待尉佗的兄弟和家人。尉佗十分感動,於是就主動放棄了稱帝,甘願俯首稱臣。大臣裏有人受賄,文帝知道以後,不但沒有懲罰他,還拿錢獎賞他,讓他覺得沒臉見人,主動悔改。文帝治理天下從來都講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不是殘暴地對待百姓,拿權威來壓人。
後元七年,文帝在未央宮去世了。他去世之前,留下了遺詔,上面説道:“天下萬物,只要有出生就必然會有死亡,這是自然規律,沒什麼好悲哀的!現在人都願意活着,不願意死,死了之後後人還得給死者修墳,買很多貴重的隨葬品,因為辦喪事而家破人亡的事兒還少嗎?我不贊成這樣做。”
“我活着的時候,沒給百姓造什麼福,現在我死了,讓百姓放下手裏的活兒不幹,來給我守喪,實在是沒有必要。我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只是當了二十多年皇帝,在大臣們的盡心輔佐下,國泰民安。”
“我這個人並不聰明,經常擔心自己犯錯誤,辱沒了先人的美德,不能看好祖先留下的基業。如今有幸享盡了天年,死後還能被供在帝廟中,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有什麼可悲哀的呢?”
文帝還讓大臣們只准用三天時間來給他辦喪事,不要讓民間停止娶妻嫁女,不要老百姓來悼念,不要老百姓光着腳來參加他的葬禮,也不要給他哭喪。
文帝的一生都堅持以德服人,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依然是這樣做的。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