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獲得29個獎項、10餘項專利……合工大這位學子是怎樣拼博的?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大皖新聞訊 近日,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獲得名單揭曉,"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獎學金獲得者10名。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飛行器製造工程2019級(2)班的張啓民是安徽省唯一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獎學金的大學生。

據介紹,張啓民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獎項29項,並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申請專利軟著10餘項。目前,他已被保研到復旦大學。11月1日,大皖新聞記者與張啓民深入對話,走進他的拼博奮鬥時光。

製作無人機助力巢湖藍藻治理

學的是飛行器製造工程專業,進入大學以後,張啓民加入了學校航模隊和無人機創客實驗室。通過小組合作製做出串聯翼垂直起降無人機,並代表學校參加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斬獲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國家級獎項。

張啓民與團隊成員一起製作飛行器模型。

無人機獲獎了,張啓民並未止步於此,決定帶領團隊不斷改進無人機的結構設計方案。"後來覺得單純在技術上精進意義不大,還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需求。"張啓民告訴記者。他們後來就思考將改進二代的固定翼垂直起降無人機應用在巢湖,但由於太重沒辦法達到水上飛機的效果,所以想辦法優化得到第三代傾轉旋翼式垂直起降無人機。

無人機參與巢湖藍藻治理。

作為合肥本地人,巢湖水域藍藻問題始終牽動着張啓民的心。他與學校的劉廣教授就矢量推進無人機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應用展開了學科交叉研究。"巢湖藍藻最開始爆發的時候是在岸邊,但是衞星監測由於太高看不到,我們就想着利用無人機提前對往年爆發的重點區域做巡航監測,使用生物滅藻的手段治理藍藻,扼殺後面的爆發風險。"張啓民向記者介紹。

張啓民團隊自研的矢量推進無人機已經在廬江縣連河村水域得到試用,所搭載的機載藍藻視覺定位算法也得到了多位業內專家的認可。"去年,我們在巢湖試飛二代機,因為尾翼沒有裝好,無人機解體掉入巢湖,後來為了規避飛機掉入大型湖泊難以找回來,所以我們在其他出現藍藻問題的小型湖泊、河流上多試飛,針對試飛出現的問題加以改進。"

目前,張啓民帶領團隊正在繼續做《藍藻爆發初期無人機監測預警與打擊一體化裝備及系統》項目。"因藍藻主要漂浮在水面,早期藍藻片狀、點狀分佈無法集羣會跟隨水華積聚在岸邊,此時無人機投藥治理效果不佳。"所以,張啓民團隊正在研究以清理船為主要載體,無人機提供藍藻目標點座標並規劃清理船航行路徑。

學會平衡好專業學習和實踐活動

大學期間,張啓民將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安徽省大學生年度人物""安徽省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等榮譽稱號收入囊中,還獲得第七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銅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獎項29項,並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申請專利軟著10餘項。

張啓民的獲獎證書。

在專業學習和科研實踐方面都小有成就的張啓民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學霸。但事實上,張啓民大學的學習生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也會有受打擊和困惑時刻。

"初入大學,我和大多數新生一樣,沉浸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週一至週五忙着演講、辯論,社團值班和工作,週末還有校外志願、家教。"張啓民告訴記者,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耗費了他的大部分精力,所以大一學期工程圖學的期中考試只考了70分,專業倒數第四。

"大一的時候,同學們在上自習,我可能需要去做一些實踐活動,沒有把學習和實踐時間分配好。"張啓民坦言,自己剛進入大學時,脱離了中學高壓管理模式,如何平衡好課外活動與學習成為了入學後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70分的考試分數讓一向要強的張啓民立刻清醒過來,意識到學習不能落下。"我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當時社團活動等佔據了我很多時間,但其實對我的學習科研沒有很大幫助。"所以,張啓民決定白天沒課的時候集中安排課外活動,晚上專心學習研究,週末處理各種繁雜事務。經過調整,張啓民終於在大一學年結束時將成績趕了上來。

苦難是他加深對世界認知的養料

在和張啓民對話過程中,記者總是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被他樂觀向上的態度深深感染。

但事實上,命運也曾給過他沉痛一擊。2021年8月16日,張啓民原本計劃和隊友攜帶無人機去巢湖西側藍藻集中爆發的水域,收集用作識別算法訓練集的圖像數據,但是突發的胸悶、刺痛讓他緊急住進了醫院。

張啓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

由於先天肺部發育不良、肺葉未完全打開,加上長期的熬夜做科研項目,身體出現問題,為了避免大出血,張啓民不得不接受了肺大皰切除手術。這時,他的隊友、老師才知道這已經是他自2019年以來第二次接受手術治療。

躺在病牀上的張啓民依舊心繫攜帶無人機區巢湖收集圖像數據的事,便打電話讓隊友按時過去收集數據。"手術歸手術,數據不能往後推。"張啓民告訴記者,隊友收集數據回學校後,他還在病牀上組織開了一次在線會議討論接下來馬上要彙報的項目事宜。

記者瞭解到,幾年前,張啓民的母親也曾生了一場大病,家庭經濟情況並不是很好,他在大學期間通過勤工儉學來補貼家用。"雖然媽媽和我都生了大病,但我認為上天還是眷顧我的,我們這個小家過得清苦但很幸福。我所經受的苦難,都是加深我對世界認知的養料。"張啓民説。

保研到復旦,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張啓民告訴記者,他在小學就曾受到過工大學生志願者的幫助,一直沒有忘記這份善意。"所以,大一就加入了學院的紫笛志願服務社,每週一次參與社區實踐幫扶。"張啓民介紹,大二學年,他擔任社長,通過四點半課堂、守護雛鷹計劃等服務把愛心傳遞到濱湖和園等9個社區、10餘個志願服務基地。

張啓民參與朋輩輔導活動。

在校期間,張啓民盡力為學弟學妹們答疑解惑。三年來,組織創新創業主題報告10餘次。2021年,作為朋輩導師指導低年級同學申報大創項目5項,作為"學長導師"指導學弟在全國大學生交通運輸科技大賽斬獲國家級一等獎。2022年,以"企業指導老師"的名義參與指導兩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項目,分別斬獲省級金獎、銀獎。

這次張啓民獲得了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他想着要把這份善意傳遞下去。"能獲得這份榮譽,首先要感謝主辦方對我的認可,另外,這筆獎金對我來説也是幫助,但是我認為要把善意傳遞下去,想把獎金捐給比我更加需要幫助的自強不息的同學,傳遞這份愛心。"張啓民表示。

目前,張啓民已經通過推免生選拔複試考核。明年9月,張啓民將進入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心血管植介入器械。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專業讀研?張啓民告訴記者,他在大一很迷茫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做醫療機器人的學長,於是就和學長一起做了一些科研訓練。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這很有意義,自己也感興趣。"張啓民表示,這不算太大的跨專業,其實在碩士階段從事心血管植介入器械是能夠發揮其本科力學加機械的優勢,並且在本科階段做了醫療機器人方面的科研,發了不少論文,也為研究生階段打下了基礎。

希望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做出什麼成果?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啓民非常堅定地説,"我希望用三年時間,可以設計做出真正能通過醫療器械的審批從而真正應用到人體的器械,而不是單純只發論文。"

大皖新聞記者 汪豔 (受訪者供圖)

來源: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