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改革育人思路前行 職業體驗活動助力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威海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教育中心是全國首批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2014年9月正式運行至今,已培訓了12萬多名中小學生。學校以“知行合一、啓智求新”為校訓,以補充延伸學校教育、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辦學理念,開展生命安全教育、素質拓展教育、科學實踐教育、文化創意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國防教育等六大板塊,共計80多門綜合實踐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形成對自身、自然和社會的整體認知,養成積極負責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學校位於威海市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汪疃鎮許家屯村北,背靠半壁山,緊鄰威石路,依山傍水,教學環境優雅,專業設備精良,總投資4億餘元,佔地700多畝,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在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教育活動的同時,通過優化和改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職業體驗活動方式和組織形式,對學生進行職業啓蒙和生涯規劃教育。
依據相關職業屬性與特點,結合學校已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課程重組與改造,構建“6+1”職業體驗課程羣體系;以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為目標,選擇真實的職業項目,打造職業育人環境;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注重職業核心素養培養,合理設置課程內容,制定職業體驗課程教學設計模板;以項目導向和角色扮演為主要教學方式,開展基於職業活動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生體認完整的工作過程;關注學生的職業認知和思考,重視體驗活動過程中的交流和合作,體驗活動後的總結和反思,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職業評價,提高生涯規劃能力。
學校職業體驗課程基礎
職業體驗教育是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的進階發展,與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職業體驗課程的建設與實踐應當依託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課程,學校作為首批國家級綜合實踐活動示範基地、山東省第二批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為職業體驗課程的建設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校已建構包括科學實踐、勞動技術、文化創意、生命安全、素質拓展、國防教育等六大板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其中,部分課程如木工、金工、烹飪、法治教育等滲透了很多關於職業體驗教育的相關內容。
通過課程調研發現,在綜合實踐基地開展自我和職業有效對接的職業體驗實踐活動,能夠解決當下初中學生職業認知狹窄、職業素養不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低的問題,但這樣零散的教育內容不能使學生形成對某一職業或某一行業系統的職業體認。於是,學校把零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按照職業角色維度進行重組,形成若干個職業體驗課程羣,構建了“6+1”職業體驗課程羣,通過職業體驗羣式課程實施,學生能從多角度瞭解、分析和評價不同的職業生活,深層次的進行職業認識和情感體悟,提高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能力。
從培養目標出發,構建“6+1”職業體驗課程羣體系
基於職業核心素養,結合學校已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按照會生活、愛勞動、強執行、勇擔當、能創造、有才藝的培養目標,設計構建六個職業體驗課程羣,分別是食品加工、農業、軍事、公共安全、創客、表演類職業體驗課程羣,涉及生活技能、勞動技術、國防教育、生命安全、科學實踐、文化創意、生涯教育等課程領域,對應的職業既有傳統的軍人、農民、醫生、警察、工人職業,也有人工智能工程師、無人機操作員、程序員、社會工作師、中式麪點師等現代職業。完整的體驗完六個課程羣后,學生有了基本的職業認知,初步形成自我職業評價,按照“懂規劃”的培養目標,設計職業生涯生命樹課程,對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教育。
六個職業體驗課程羣的教學實施,使學生獲得初步的職業認知和職業技能,有助於職業意識的形成,勞動觀念的樹立;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對形成的職業素養的梳結,是對學生職業願景的引導,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
從提升職業素養出發,改革教學模式
基於職業認知的課程內容設置
學校按照是否有利於學生職業角色認知、是否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是否有助於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原則對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課程內容的取捨和改造。
基於職業活動的學習方式轉變
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景中,通過完成職業活動任務,獲得職業角色體驗和認知,構建“7P”職業活動(Professional activity)學習方式。即融入職業活動情景、明確職業活動任務、分析職業背景、認知職業技能、制定職業活動計劃、實施職業活動、分享職業活動成果。
基於行動導向的教學方式轉變
職業體驗課程的教學應遵循行動導向教學方式,按照職業情景導入、職業背景分析、職業任務佈置、職業技能認知、職業活動計劃制定、職業活動開展、職業活動成果分享等七步組織教學實施,使學生體驗一個項目、瞭解一門職業、感受一種文化、培育一份志趣。具體可以採用以下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法:通過對各個職業角色的扮演,使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體驗職業特性,學習職業技能,增強切身感受;項目教學法:通過完整的活動項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組教學法:以教師為引導,通過小組成員自主討論,激發學習興趣,共同完成並解決問題。
基於職業核心素養的評價模式轉變
職業體驗活動教學評價注重學生自我內化的過程,質化量化相結合,不僅重視結果性評價,更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揭示學生在職業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能夠體現職業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僅有質化的評價,也要設置量化的評價指標,比如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表涉及創物的一般從作品質量、外觀、合作等維度進行評價,涉及表演或展示的一般從完成度、創意、展示精彩度等維度進行評價,職業體驗課程的評價要增加了職業認知、職業意識、職業技能、勞動觀念等維度的評價。
編撰“6+1”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指導方案
為保證職業體驗課程能夠順利有效開展,學校編撰了“6+1”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指導方案。方案從課程羣的培養目標、培養對象、組織框架、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安排、教學實施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指導課程羣的開發和組織實施,確保職業體驗課程能夠順利實施。方案包括前言、指導思想、總則、分則等部分,前言闡述了項目的背景及由來,指導思想部分説明了項目的理論依據,總則梳理了職業體驗課程羣體系,對職業體驗課程的組織形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進行闡釋。分則共分七個部分,分別是食品加工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計劃、農業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計劃、軍事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計劃、公共安全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計劃、創客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計劃、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等部分。每個課程羣計劃包括課程羣名稱、教學對象、培養目標、職業能力描述、課程羣結構框架、課程設置及要求、教學安排及課時安排、教學實施建議等部分。
改造教學環境,創設真實職業情景
在模擬情景中進行職業體認,需要改造原有的實踐活動場所。一年來,學校陸續改造了多個教室和場館,融入職業化信息,營造職業活動情景。食品加工功能室:在原有的烹飪麪點操作間的基礎上,改造一處學生用餐廳,學生體驗完成後,可以品嚐自己勞動成果,對菜餚、麪點食品進行評價,更大範圍的體驗中國餐飲文化;農業生產區:新開闢糧食種植、蔬菜種植、果樹種植區域,讓學生在田地裏體驗傳統農民角色,在現代蔬菜花卉大棚體驗現代農民角色,新上太空種植和智能苗圃項目,體驗物聯網在現代農業的應用。
創客職業體驗區:新建一棟創客大樓,打造創客活動工廠,形成信息技術、電子製作、創意編程、模型製作等創客空間,無人機、人工智能、3D打印、激光切割、三模一電等課程陸續開發出來;公共安全體驗區:新建室外消防演練場,將消防教育課從室內走向室外,在瞭解消防知識的同時,真實的體認消防員角色;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重組公共安全教育資源,開發出文明健康行--公共衞生安全教育系列課程,讓學生體認醫護人員角色,改造後的公共安全體驗區被評為國家級青春健康教育示範基地;表演職業體驗區:將原有教室進行改造,增加舞台、音響、燈光等設施,創造了良好的舞台表演情景,依託虛擬演播室、錄音室、攝影棚等專業化教室進行教學,讓學生有真實的職業體驗。
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職業體驗課程資源。近幾年,學校與威海人防辦、法治辦、消防支隊、禁毒支隊、疾控中心、科協等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把職業體驗的真實場景“搬進”學校,先後建成法治宣傳教育示範基地、氣象科普示範基地、青春健康教育示範基地、禁毒教育基地、人防教育基地、消防教育基地、防震減災教育基地等職業體驗實踐場所,為職業體驗課程羣的組織實施提供了保障。學校還採取研學旅行的形式延伸學生的職業體驗範圍。組織學生去神山葡萄莊園、櫻聚園等現代農業生態園,開展“學農”體驗活動;去劉公島、華夏城等國防教育基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學軍”體驗活動;到威高等現代企業觀摩,開展“學工”體驗活動,到海洋牧場、漁村、養殖場等地體驗漁民生活,開展“學漁”體驗活動等。
教師職業素養提升,助力課程羣建設加速發展
人是改革過程中最核心的因素,職業素養高超的教師能夠準確的再現每一類職業的原貌,學校加大教師的職業素養培訓。其一,借鑑職業學校培訓“雙師型”教師的方法,對學校教師進行職業資格培訓,已有多人獲得國家體驗師、心理諮詢師、健康教育師、高級烹調師等職業資格;其二,與氣象局、農業局、法院等相關職業的企事業開展合作,教師深入到企事業單位去,開展實地觀摩、學習、研討、實操等活動;其三,請來自一線的職業人來校指導教師從事職業體驗活動,先後邀請威海花餑餑民間藝人、葫蘆彩繪傳承人、錫鑲工藝傳承人、威海消防支隊消防員、威海法院審判員、威海中醫院醫生、威高骨科工人等職業人來校對學校教師進行相關職業培訓。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6+1”職業體驗課程羣建設與實踐研究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編撰完成《綜合實踐基地職業體驗育人方式改革典型案例》,被評為威海市教育局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優秀典型案例,在威海市教育系統推廣;2020年,編撰完成《綜合實踐基地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指導方案》校本課程方案,方案從課程羣的培養目標、培養對象、組織框架、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安排、教學實施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指導學校開展職業體驗課程羣教學組織和實施,對其他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有參考作用;2020年,編撰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職業體驗教學設計案例集》,共收錄了27門優秀職業體驗課程教學設計,可以為中小學開展職業體驗課程提供參考;《抗疫大作戰之科學防護》、《爭做學農小衞士》、《我的京劇夢》、《生涯初探》、《機器人編程之神奇的眼睛》、《宴席製作之海派美食》、《華夏霓裳之漢服制作與展示》等職業體驗體驗課程在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徵集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課程資源;職業體驗課程《職業生涯規劃》、《玩具總動員》、《智造智能報警器》、《房產大亨》獲威海市一師一優課一等獎。
“6+1”職業體驗課程羣建設與實踐對教師和學生均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層面:教師需對課程的關鍵要素、資源開發、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等着重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實施方案,在課程實施中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在課程評價中要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學生層面:學生需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和知識儲備,在認識自我、認識職業的同時,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職業體驗活動在中小學校開展難度較大,但在校外綜合實踐基地開展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將繼續沿着這樣的改革育人思路前行,為中小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提升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