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近年來,一些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熱衷於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競賽活動,一時魚龍混雜。各類競賽搶佔着孩子們的時間,其課外負擔被不斷加重。為從源頭治理該亂象,教育部連續三年公佈全國中小學生競賽名單。整頓三年後,“競賽熱”如今還常見嗎?“應試競賽機構”還存在嗎?拋除功利價值後,競賽還剩什麼?
舊知識:肯德基三人籃球賽未入選中小學生國家競賽名單教育部公佈全國中小學生競賽名單也是在摸索中前行。2019 年,競賽名單分類為科技創新類、學科類和藝術體育類。近兩年競賽分類改為自然科學素養類、人文綜合素養類和藝術體育三大類。為更好對比,我們將 2018 年競賽名單按照近兩年分類規則重新調整。
可以明顯看出,自然科學素養類競賽最多,主要為青少年智能創新型比賽,大眾熟知的數學、化學、生物、信息等奧林匹克競賽均包含在內。從科目上看,更像是“理科+素質”類競賽。人文綜合素養類則類似“文科+素質”類競賽,其中作文類競賽佔絕大部分。
人文綜合素養類與藝術體育類競賽項目均逐年上漲,其中藝術體育類漲幅最大。2019 年公佈的競賽名單中,僅有書法繪畫和攝影兩大類,從 2020 年開始增加了體育項目及航天、航海等模型競賽。從競賽名單分類名稱中就能看出,無論是自然科學素養,還是人文科學素養,國家在選定中小學生全國競賽名單時均注重素質教育類競賽培養,極力規避“應試”傾向。素質教育在競賽環節得到全面落實。
縱觀三年來教育部公佈的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活動面向學段變化,無論哪一階段,通過名單數量都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中專和職高學段,增速最為明顯,第一年公佈競賽名單時還未有他們的身影。近兩年部分競賽如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等開始將中專、職高學生納入競賽比拼名單中。國家逐漸重視中專及職高發展,《教育現代化 2035》文件指出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重點將放在普及中等職業教育上,包括中專、職高、技校等。競賽層面也在努力實現均衡發展。按此趨勢,未來有關中專、職高學生可參加競賽數目及種類將會越來越多。而在此之前,中職學校的“大賽”多為文明風采類傳統項目。
目前整體來看依舊是普通高中階段學生能夠參與的競賽數目更多,數學、物化生等全國奧林匹克競賽項目只面向高中學段學生。2012 年開始,教育部發布開學前各級學校監管令,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堅決制止“奧數”等各種學科競賽與學校錄取相掛鈎行為。
入不入選都能舉辦,入選能代表什麼?事實上,對於我國中小學生競賽的整頓,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已經開展。在 1996-1998 年,也曾連續公佈過三年全國中小學生競賽活動項目。1999 年,教育部不再審批和公佈全國性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小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等學科及讀書、徵文等競賽活動項目。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內開展的競賽活動的審批權交由各自的教育行政部門。
但“放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新世紀以來,不斷放開審批權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各級各類中小學生競賽的蓬勃生長,助推了許多主題優質、組織有序、導向作用良好的競賽項目的發展。但競賽活動生長空間過於自由也使得其爆發出許多問題,如某些機構違反規定擅自組織競賽、借競賽之機推銷商品或書籍、將競賽結果與升學掛鈎……各種亂象不一而足。
部分機構還將競賽視為斂財的“體面”手段,上百元的報名費用再次收割機構學員,學員與其家長也樂在其中。即使已經明令禁止不許收取活動費、報名費等費用,但置若罔聞的組織或機構還有很多,該消息也並沒有傳到全部家長耳中。
某機構比賽宣傳文案
2019 年,肯德基三人籃球賽未入選《2019 年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該年,肯德基與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中國籃球協會合作推出“肯德基中國中學生 3X3 籃球聯賽”。雖然近年依舊未能入選每年的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名單,但經過合規申請後,新項目搖身一變,繼續舉辦比賽。
如果入不入選都能舉辦,那麼入選能代表什麼?不入選就能被簡單定義為不合規嗎?除每年教育部公佈的全國性中小學生競賽名單外,部分省份如山西、江蘇等,也已經積極響應,公佈面向中小學生的全省性競賽名單。管理審批趨嚴,減少了許多形式主義及不合規競賽。從組織段管理競賽活動規範,但從家長層面而言,“賽出水平”口號深入人心,考試、比賽都是檢驗孩子是否“學成”的有效途徑,其對競賽熱情始終不減。
拋除功利價值後,競賽還剩什麼?儘管 2014 年,國家就曾對競賽優勝者進行了高考加分、保送“瘦身”,但目前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一等獎並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遴選為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集訓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還可以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全國奧賽一、二、三等獎學生可獲得 20 分以下的加分。有利可圖,就能激發高中生在緊鑼密鼓的高中生活之餘擠出時間,留給競賽。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為“競賽而生”,高考在他們眼中已經不足為懼。但在嚴格加分保送要求下,陪跑的還是大多數。
無論是哪種競賽,想要參賽的學生如果要取得優異成績,那麼適時的專門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此類培訓是一件長期工作,幾乎從高一就要開始打基礎,有的學生從初中甚至更早就開始為之努力。2018 年“禁奧”風波後,真正有長遠打算的家長並沒有暫停奧賽心思。
有需求就有市場。相關奧賽培訓機構在重重政策夾擊之下,並沒有停止招生。部分學校還會專門設立競賽班,層層篩選出好苗子。即使未來無法在決賽中取得好成績,競賽學習經歷也能為未來衝刺強基計劃打好基礎。
治理競賽亂象也是在治理超前教育。競賽無法為義務教育階段升學加分,自然就沒有了過度逐利現象。隨着新時代家長教育觀念升級,升學加分已經不再是讓孩子多多參與校外競賽的唯一準繩。拓寬視野、豐富人生閲歷成為驅動他們參與的主要因素。素質教育相關競賽成為他們的”新寵“。想要為孩子“鍍金”的家長,又將目光投向了考證、考級。越來越多孩子被家長逼迫着爭先恐後,書法、繪畫、體育……教育領域內卷現象常在,並不會因為競賽而停止。
結語“規範競賽活動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競賽白名單及相關政策的不斷跟進,減少了許多定位不明確、管理隨意、價值功利、結果高利害的競賽活動產生。但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家長想法。大部分家長都還沒有意識到“陪跑”與“拔苗助長”的危害性,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在“陪跑”。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張雪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