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又刷屏了!
最近,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評選,引起了全網家長的關注。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
在全國頂尖高校裏遴選出的優秀學生,稱得上“top中的top”,被吃瓜網友們戲稱為“凡人圍觀神仙打架”。
本次特等獎學金共評選出10名優秀本科生。
有意思的是,不少媒體報道清華特等獎學金新聞時,不約而同選擇物理系的陳逸賢做封面。
清華官博的評論區也同樣被他的“顏值”刷屏:
能從清華園各路學霸中脱穎而出,陳逸賢能打的可不止“顏”,翻看他過往的履歷,每一條都金光閃閃,令人驚豔。
大二,作為一名本科生,陳逸賢選修了極具挑戰性的天文系研究生課程,以班級前列的水平完成了結課報告;
在天體物理這一研究方向上,陳逸賢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論文。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高研院客座教授林潮評價陳逸賢為“十餘年來在清北指導的最優秀學生”。
不得不説,這個評價實在是太高了。
你以為學霸只會埋頭苦學,死讀書嗎?
不,學霸不僅有顏值、高智商,還多才多藝,興趣廣泛。
中學階段,為英劇《Doctor Who(神秘博士)》翻譯字幕;
進入清華,加入校合唱隊、參加校歌賽、策劃製作學生節班劇;
三年來,他跟隨集體參加了10餘場校級演出……
坦白説,清華大學裏都是個頂個的人才,但是能在清華大學中做到拔尖,實在太難得,也太值得研究了。
這麼優秀孩子的培養,肯定是有規律可循的。
陳逸賢爸爸的一句話揭示背後的因果:
“學校教育帶有普遍性,家庭教育更有其特殊性。家、校教育中的協同與互補是成就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花朵,家庭是最舒適的土壤,父母是最熟悉花朵習性的園丁。
一位優秀的父母,就是一位教育者,出色的孩子背後,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01
激發和引領孩子的自我發展,
重視興趣和積累的力量
首先,咱們先一起欣賞一下陳逸賢在第24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中獲得冠軍的演講視頻吧。
這穩定的颱風,熟練的英式發音,落落大方的舉止,每個動作都顯示了他優秀的功底和自信的氣質。
真是別人的家的孩子啊,看着真是太羨慕了。
要知道陳逸賢可是學理工科的,為什麼英語還那麼好呢?
陳逸賢曾經被問過一個問題:“你的極強的英語演講能力是怎樣練就的?是什麼樣的驅動力讓你能夠做得這麼好?”
他是這樣回答的:
“我在初、高中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原版小説和英劇輸入量,平均每週看兩到三本小説。我覺得以這個頻率看幾年英語水平自然就提高了,這時候就沒有什麼驅動力了,純粹是興趣。”
有內而發的興趣+足夠頻繁的頻率,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
但這個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指導和培養。
陳逸賢的父母都是大學英語老師。
然而在教娃學英語上,他們並不像老師一樣嚴厲要求孩子海量背單詞、狂刷題,他們更希望孩子能養成閲讀英語的興趣。
陳逸賢講道:“我五年級就開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書,一開始讓媽媽給我串講,讀一章解釋一章,這讓我對書裏的內容很期待,於是開始自主閲讀。”
陳爸説,他喜歡反覆看,跟着念,然後大段大段地背台詞,一點都不會覺得厭煩。
也會看看英文繪本,年長一點看英文書籍,五年級就開始看哈利波特原版英文書。
陳逸賢説,讀英文書不是為了功利地記背單詞,而是看內容,個別單詞不認識,不影響閲讀整篇文章。選書也不一定是名著,最好從感興趣的開始。
中學階段,陳逸賢喜歡看英國科幻電視劇《Doctor Who(神秘博士)》,加入了百度貼吧的字幕組,免費給網友翻譯《Doctor Who》的字幕,還一度成為貼吧裏的“大神”級人物;
“他會畫畫、愛唱歌、特長英語、最愛物理,各方面都很優秀,是個很全面的學生。”這是陳逸賢高中班主任兼英語老師汪雲帆對他的評價。
在陳爸爸寫的《好小子!我想對“清華園”中的你説......》一文中,他揭示了作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一直奉行的圭臬,是英國哲學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教育的目的》著作中開篇提及的經典之語: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們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領他們自我發展之路”。
02
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節奏,
用節奏克服焦慮
現在家長由於太過焦慮,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全包了,甚至包括學習,殊不知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家長只能做教練員,而不能代替孩子們去競賽。
這一點陳爸就做得很好,他很明確地把“孩子的事”和“家長的事”區分開來,教會孩子掌握自己的節奏。
他們不會逼孩子走得太快,而是告誡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慢慢走,才能走得遠一些。
在被問到對陳逸賢的學習有什麼要求時,陳爸説:“我對他也沒什麼要求,和其他更優秀的同學比起來,我們就是龜兔賽跑。慢慢來,慢慢進步。”
沒有一口吃完的大餅,也沒有一瞬間長大的天才。
教育是慢的藝術,良好的習慣和興趣需要父母的耐心培養。
父母把握好這門“慢”藝術,才會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陳逸賢説,他在自己科研過程中也遇到過很大的挑戰,就是“什麼都不會”。
他大二剛開始跟着林老師的時候,想做超大質量黑洞併合小黑洞的模型。當時相關的理論——星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他都還沒學,就想看一堆論文照葫蘆畫瓢做個模型出來,結果當然是異想天開。
後來他慢慢克服焦慮,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做一些簡單的東西,等到學了需要的工具再去看那種大課題。
所以他當時就放棄了那個課題,從稍微更簡單的行星系統開始入手慢慢學習相關理論。結果就很快上手了。
也就是父母這樣淡定和從容,陳逸賢才能“輕裝上陣”,按照自己的節奏,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一步一個台階。
03
家長率先垂範,以“理”服人
在報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陳逸賢讀初中的時候,總會有家長向班主任訴苦,孩子老是愛玩手機怎麼辦?
他的父親受邀去學校進行交流,當場從口袋裏拿出了自己的“老頭機”。
原來,父子倆當時都用同樣的“老年人手機”,只有基本的通訊功能,自然也不用擔憂網絡和遊戲了。
陳爸爸接下來的一番話,更是令人警醒:
“家長率先垂範,以‘理’服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是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是啊,教育之難,難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樂於改變,是否能夠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永恆的生命範本,身體力行地做出榜樣,贏過一切耳提面命與三令五申的教訓。
同時,教育切不能完全依賴學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發覺孩子的個性和特長,只有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這才是好的教育。
及時跟老師進行有效溝通,往往能夠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
高中的時候,陳逸賢由於英語基礎好,也出現了上英語課不認真的情況。
之後,陳爸爸和媽媽聯繫了他的老師,希望能夠給孩子佈置額外的作業。英語老師就讓他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一週背一首。
“老師今天當眾表揚我説這樣的英語課本對你是不夠的,同時還給我佈置了額外的任務,弄得我很不好意思”,陳逸賢回家對爸爸媽媽説到。
從陳逸賢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出,家長不僅要把握好孩子教育的“尺度”和“節奏”,自身也需要“自省”,及時跟老師溝通,發現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
因有自律才有自由;因自強而更加自信;
因有節奏而不會焦慮盲從;
因有遠慮而不總是近憂。
最後,跟各位家長共勉,做孩子最好的榜樣和最堅定的後盾,一起乘風破浪,一起遙望當年。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智慧父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