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遷徙時的蠻族大軍: 根本不會害怕漢晉時期的中原軍隊!
儘管曾經在歐洲盛極一時的匈人帝國,並不是東方漢晉歷史上匈奴人。但總是架不住有人將兩者直接對等了,並得出羅馬亡於匈奴而漢朝笑到最後的史盲結論。然而,若是漢晉時的中原軍隊會遭遇到阿提拉時代的蠻族,可能下場比暮年的羅馬帝國更慘。
今人對於公元5世紀的匈人勢力,往往將全部焦點都聚焦於阿提拉的個人才華。在有意無意之中,忽略了當時的蠻族軍隊已經在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果説公元1世紀的森林部落,還不能在開闊地上擊敗陣列完整的羅馬軍團。那麼在公元4-5世紀,這些蠻族部隊就已經和當時的羅馬軍隊不相上下了。
儘管阿提拉的作戰往往以純粹的劫掠為主,但他的匈人帝國在技術上卻不會忌憚於發起城市圍攻戰。在公元3-4世紀,羅馬人在多瑙河沿線就經常遭遇各類規模的部落入侵。但因為後者往往缺乏圍攻大城市的技術和耐心,所以給了羅馬人以喘息之際。羅馬軍隊也就進一步被割裂為小股勢力,分配到主要城市與鄉間堡壘中去,應付這種週而復始的突襲。
但在阿提拉的時代,重新整合的蠻族帝國,已經吞併了不少過去文明區人口。其中既有在攻伐中擄掠的拉丁人,也有主動從帝國出逃到其境內的流亡者。更有不少具備技術才能的專業人士,因不滿羅馬的腐敗和沒落,轉頭蠻族領袖麾下。加上不少邊區城市的投降,為蠻族軍隊輸入了諸多他們過去沒有耐心獲得的新技巧。他們的士兵不僅開始裝備更好的盔甲和武器,也有了自己的艦隊與工程兵隊伍。若非阿提拉的戰略短時與倒行逆施,匈人帝國與眾多蠻族勢力,可能更早就顛覆了羅馬江山。
或許有人會説,歐洲本土的蠻族並不是東方匈奴那樣的騎兵高手。這話同樣錯的離譜。作為日耳曼人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哥特人在2-3世紀就已經遷入了東歐地區,併成為不錯的騎兵部隊。在他們生活的周遭地區,還有千年來不斷繁衍的斯基泰人、薩馬蒂亞-阿蘭人等善於馬戰的遊牧勢力。在後來的民族遷徙中,經常被打散的日耳曼部落武裝,也往往會有遊牧部落附庸跟隨。他們最遠甚至度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的迦太基建立起新的王國。
就是與這些新勢力有顯著區別的北方希臘-羅馬城市,其軍事力量也早已習慣了農牧混合區域的特點,具有不錯的騎兵與弓箭手。羅馬軍隊經常招募使用的博斯普魯斯士兵,就是黑海海岸邊的希臘殖民者與遷徙遊牧民的混血族羣。羅馬人自己也在長期同各騎兵強國對抗中,引進、模仿和學習了大量騎兵戰技巧。早已不是過去那支靠步兵雙腳去追趕輕騎兵的步兵大軍。
相應的,蠻族傳統的步兵隊伍,也因為武器提升和組織水平進步,有了不輸於普通羅馬步兵的水準。尤其是在帝國中後期,大量蠻族步兵被招募進入羅馬軍隊服役。當他們重新站在帝國的對立面,也依然是以偏羅馬的方式作戰。
所以,民族遷徙時代的蠻族入侵者,在大部分技術上都已經不弱於羅馬。他們的軍隊裏有模仿晚期軍團的步兵,學習自草原遊牧民的騎兵。在需要的時候,還有不輸給羅馬人的艦隊和攻城力量。真正將之與羅馬做區別的,是對拉丁文的使用和對龐大官僚體系制度的認同。羅馬人敢於嘲諷蠻族沒文化,卻不敢笑談對手缺乏武力。
遠在東方,漢晉帝國就很少遇到有這樣水平的對手。早期的漢帝國,面對的匈奴是典型的草原部落聯盟。這些部落原本並非同一起源,只是在匈奴足夠壯大時,才勉強向單于臣服。由於秦漢時期的戰爭與帝國化改造,很多中原人口選擇北上逃離故土。這才有了匈奴勢力在秦末漢初的突然壯大。在擁有了不少中原遺民和漢初的叛亂軍隊支持後,匈奴勢力對漢朝北境構成了先秦諸侯都不曾體會到的壓力。
當然,隨着漢朝對匈奴的持續用兵,暫時將諸如河套等農牧混合區據為己有。匈奴勢力在資源配給上出現了重大問題。這就類似羅馬帝國的兵鋒,一度抵達匈牙利、德國南部、達契亞和黑海沿海。既有佔據奧爾比斯這樣的希臘城市,也有建立科隆這樣的新興殖民地地。
但隨着漢帝國財政崩潰,這類邊境地區也很快又丟給了匈奴等蠻族。亦如羅馬人在幾個世紀裏,坐看蠻族勢力的逐步南遷。漢帝國同樣面對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持續滲入。類似歐洲的情況,在東亞同樣發生過數次。包括大量的人口,因為不堪編户齊民制度的壓抑,轉而北上投奔蠻族地區。他們為蠻族帶去的是更加穩定的農業產出和更加龐大的工匠數量。也是他們,如同黑海等地的希臘-羅馬人口一樣,幫助蠻族以最快時間掌握了征服文明區域腹地的技巧。
很多人會津津樂道於漢末至三國時代的表象記載。比如分裂的地方部隊,居然也能在內鬥失敗之餘,擊破邊境上的蠻族對手。但這些被當時士人稱讚為強軍的部隊,全部來自胡漢混雜區域。他們的士兵,不是歸化的胡人,就是胡化程度較高的漢人。這就如同中期羅馬帝國的軍團,會越來越多募集蠻族士兵是一個原理。帝國後期的混戰,則有更多蠻族部隊參與。類似的事情,同樣在三國與西晉的八王之亂中不斷上演。
等到羅馬的君士坦丁一世,在今天的英國約克郡崛起,帶着蠻族部隊重建帝國。西晉王朝的都城也被歸化已久的南匈奴摧毀。自稱漢朝繼承人的匈奴首領劉淵,其血統與出生都比被後人強行追認的阿提拉要苗正根紅。他的部隊也在戰術、技術和組織層面,都不屬於自詡為文明世界正統的西晉大軍。
最後從軍事層面來看,瓦解羅馬帝國的蠻族大軍,同樣有着讓漢晉兩朝都吃不消的優勢。後者在長期的對蠻族作戰中,主要對付的是兵種單一的小勢力。若遭遇規模達一定級別的對手,就開始顯得非常吃力。兩漢到西晉,長期依賴地方郡國部隊的傳統,也與羅馬晚期拆散的小規模軍隊類似。而當劉淵和阿提拉的部眾,已經是人員齊整、兵種完備的大規模力量時,羅馬與漢晉都發現自己抵抗不住。
西羅馬在行將就木之際,還有沙隆會戰這樣的最後輓歌。西晉在尚有餘力之時,便被對方打的分崩離析。本身就已經非常説明問題。如果不學無術者堅持的匈奴不等式成立,那也就更加説明了漢晉兩朝比之羅馬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