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處理降將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封為列侯”。不但劉琮、張繡這些一方諸侯能封為列侯,甚至焦觸和張南這種名不見經傳的武將,投降後也能混個列侯。估計李廣地下有知,會恨不得晚生幾百年,自己追求了一輩子都沒得到的“侯”爵,人家這邊輕鬆加愉快地就到手了。
那這就出現了幾個問題:列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爵位?為什麼曹操隨隨便便就封一個?是不是列侯很不值錢呢?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焦觸這種無名之輩,三國時也能封侯)
列侯爵位的演變:從西周到西漢
列侯到底值不值錢,要從爵位的起源説起。
中國歷史上爵位經歷和很多變化。從西周到漢末三國時期,大體説來,經歷了四個階段:西周實行五等分封制,秦朝實行二十等賜爵制,漢朝繼承發展了二十等賜爵制,曹魏對二十等賜爵制進行了改革。
一、西周的五等爵分封制
西周採用五等爵分封制,諸侯分為五等,就是我們熟悉的“公侯伯子男”。各級諸侯有不同面積的封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裏説, “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漢書·地 理志》説,“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代的五等爵制,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為準則 ,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們在封土裏有行政、經濟等巨大權利,同時對周天子也負有相應的義務。
二、秦國的二十等賜爵制
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強大,天子衰微,分封制實行不下去了。這時能不能獲得土地和權力,不在於天子,而在於各國實力。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形成二十等賜爵制)
尤其到戰國時,七雄爭霸,各國都以提升經濟、軍事力量為要務。在這個背景下,賜予爵位就成了提高國民參戰積極性、獎勵軍功的重要手段。這其中秦國做得最為徹底,從商鞅變法開始,上至貴族,下至庶人,“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意思是説不管你什麼身份,只要立有軍功,被可以被賜以爵位,繼而獲得官位、食邑和田宅。
經過長期的演變,秦國最後形成了二十等賜爵,統一天下後依然使用 。《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二十等級分別是:
“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
這裏注意兩點:第一點,二十等賜爵制,是為了“以賞功勞”,這個功勞,就是軍功。第二點,只有第十九等的“關內侯”和“徹侯”才是“侯”爵,但已經不是“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了。
三、西漢時避漢武帝諱,“徹侯”改為“列侯”
西漢繼承了秦朝二十等爵制,不過為了避漢武帝劉徹諱,把“徹侯”改成了“列侯”,“列侯”作為一個爵位的名稱,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並且,列侯作為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級,是非常牛氣的。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為避漢武帝名諱,“徹侯”改為“列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九“關內侯”。“關內侯”名稱的來源,是因為戰國時秦國都城在山西,以關內為王畿,六國未平,將士們在外面打仗,家人都在關內,所以叫“關內侯”。後來秦朝統一全國,但仍然沿用了這個名稱,西漢照用。
列侯爵位的演變:東漢時的三種變化
東漢時期,“侯”的爵位有三種變化。
第一,東漢列侯分為三等:縣侯、鄉侯和亭侯。
東漢時,最高一級列侯被劃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縣侯、鄉侯和亭侯。縣、鄉、亭是三種地理區劃。《周 禮》説,“ 五 家 為 鄰 ,四 鄰 為 裏 ”; 《 漢 書 》説,“十里一亭” , “十亭一鄉” , “縣大率方百里”。所以,從地理區劃就可以看出,列侯三種中,亭侯最低,鄉侯次之,縣侯最大。
三等級列侯可以通過軍功晉級。亭侯可以晉級為鄉侯,鄉侯可以晉級為縣侯。比如,張飛原封“新亭侯”,劉備稱帝后“進封西鄉侯”。 馬超原封“都亭侯”,“進封斄鄉侯”。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沒趕上劉備稱帝,否則大概也會被封為“某鄉侯”。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漢壽亭侯關羽)
這三個等級列侯的食邑是多少呢?有人統計過從曹魏從建安初到鹹熙元年的數據,亭侯平均500户,鄉侯平均1000户,縣侯平均5000户。
第二,不僅武將,士人也可以封侯。
我們前面説過,二十等賜爵制主要是為了獎勵軍功,一般以武將為主。到漢末三國時期,有大量士人被封侯,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可以想象《三國演義》中“謀士如雨”的場景。
建安五年,荀彧封萬歲亭侯;建安八年,荀攸封陵樹亭侯,郭嘉封洧陽亭侯。封侯士人與曹操的用人原則“治平尚德行,有事商功能”相符。同時,這也是曹操招納人才的手段。曹丕篡位時,也有大量士人封侯,陳羣,郭淮,王朗,陳泰,司馬懿等等。
曹操的兩個競爭對手同樣如此,比如劉備手下諸葛亮封武鄉侯,法正死後追封關內侯;孫權手下張昭封婁侯。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曹操的最強大腦荀彧受封萬歲亭侯)
第三,曹操專權時期,改革爵位制。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5 年)曹操對二十等賜爵制進行了改革,“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 、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
具體怎麼變的呢?曹操主要改了“二十等賜爵制”的後六個等級。原來十五級到二十級分別為少上造 、大上造 、駟車庶長 、大庶長、關內侯、列侯,曹操改為了五大夫、關外侯、關中侯、名號侯、關內侯、列侯。
也就是説,叫“侯”的爵位,有兩個變成了五個。其中,關外侯、關中侯、名號侯是新增加的。
關外侯和關中侯,從這兩個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出,純粹是從“關內侯”的名位上敷衍而來的,差不多沒啥誠意。
名號侯西漢、東漢都曾經出現過,主要和被封者的立功行為有關。比如,漢武帝時有“富民侯”、“和親侯”。從這兩個名字,我們就能知道被封者立的是什麼功勞,王昭君的侄子王歙就被封為“和親侯”。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昭君出塞後,他侄子被封“和親侯”)
光武帝時有“折奸侯”,“建忠侯”,其中“折奸侯”,被封者通常都是告密人,告發別人謀反立功的,經常會被封為“折奸侯”。名號侯不都是好名聲,東漢還有叫“不義侯”的名號侯,受封者是一位戕害主人的奴才,叫做子密。
不過,西漢東漢的名號侯,算在“列侯”之中,曹魏的這次改革,把名號侯單獨拿出來,作為“侯”爵位的一種,列為第十八級。
漢末三國時期,封侯開始輕濫,很多都是虛封
裴松之注 《魏書》,也同樣提到了曹魏對“二十等賜爵制”的改革。裴松之説:
“置名號侯 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和列侯、關內侯一樣待遇);又置關內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臣松之以為今之虛封蓋自此始。”
意思是,封侯開始變成一種美稱,不再有實際利益,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但實際上,濫封和虛封,在這之前就已經很明顯了。
東漢後期,二十等爵制逐漸衰落。王粲説:
“依律有奪爵之法,此謂古者爵行之時。民賜爵則喜,奪爵則懼,故可以奪賜而法也。今爵事廢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奪之,民亦不懼;賜之,民亦不喜,是空設文書而無用也……爵自一級轉等十級,而為列侯,譬猶秩自百石轉遷,而至於公也。而近世賞人者,皆不由等級……原其所以,爵廢故也。”
王粲這段話翻譯過來,就説漢末爵位,已經不按照實際情況授予,也不按照等級上升,爵位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奪爵,沒人害怕;賜爵,也沒人高興。現在爵位封賞,都不按照等級來了,可以説爵位制已經名存實亡。
王粲説的“封侯輕濫”的情況,和當時歷史環境相關。當時諸雄爭霸,曹操、劉備、孫權等人,都把爵位當成拉攏人才的手段,導致爵位氾濫。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李廣:悔不該晚生幾百年)
比如曹魏對“二十等賜爵制”的改革中,多出了關外侯、關中侯和名號侯,實際上,這些“侯”都只有個名號,無封國、不世襲 、不食租税,以“侯”為名賜予爵位,目的無非是增加對別人的吸引力。
而且,在列侯中,除了縣侯外,亭侯和鄉侯都不再有封國(極特殊情況例外),而只是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美稱。正是因為有名無實,所以曹操才會動不動就封人當列侯,反正就是一個稱呼,也不用花錢,給你個就給你個吧!
參考資料:
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漢書》
裴松之:《三國志》
秦鐵柱:《漢代列侯爵溯源考》
魯力:《曹魏爵級及授與情況探討》
趙彬:《東漢末官制、爵制研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8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武鄉侯和關羽漢壽亭侯,誰更大?列侯爵位是如何演變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