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東晉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內''合理性和必要性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悲壯的北伐,為的就是要討回屬於自己的故鄉。

西晉王朝留下的爛攤子,抽走了南渡的司馬宗室,剩下的無辜百姓讓胡人荼毒了個遍,中原地區一片狼煙,異族入侵幾乎摧毀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歷代建築,辛苦積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企盼南渡的東晉來解救。而東晉王朝初建伊始,有志於收了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士大夫及南渡民眾無不熱切希望朝廷早日出兵,進行北伐。

一,背景,西晉滅亡後的南北分裂
歷朝歷代中,西晉王朝是個被咒罵的朝代。自從《三國演義》裏的司馬懿一出場,這個家族就開始被罵,一直罵到司馬炎。罵他畫虎不成反類犬。人們不罵晉惠帝,因為他本來就傻,罵他的就更傻了。
西晉皇帝司馬衷、皇后賈南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清談誤國、五胡亂華均是西晉的政治性地標,一個詞語代表一次災難,在五十多年的國祚裏,盡是痛苦流離,生在這樣的朝代才是不幸。
王馬同天、偏安江南;蘭亭集序,洛神賦圖;士庶不同天、北伐取中原……又是東晉的代名詞,這些名詞成形後變成標語,歷經百年變成空談。看起來,這個總而和之的一百五十餘年的朝代,西晉除了統一大業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進取成果。而東晉大家都去仰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餘下的就是幾次有始無終的北伐事件了。

東晉也是個腐化頹喪,奢靡墮落、王馬內鬥、無視內憂外患的統治政權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在歷朝歷代實在奇特西晉被滅亡就不説了,頂替這塊地方的北部就是次第更迭的''五胡''。北方匈奴族劉淵出頭而衍生出來的幾個嗜血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佔了晉朝的的核心地方,奴役中原人民,毀滅文明禮儀。作為晉朝的殘留,皇室後代子孫是有義務去討要回來的。東晉皇帝們普遍黯弱,勇於內鬥,怯於外爭,渡江向南,止於建康。權臣們情願不情願地開始了歷史上罕見的歷次''北伐''。這在歷史上也是十分奇特。

二,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北伐的動機決定了北伐的成敗。
第一,東晉開始時,因為南渡的中原士族不甘心被北人驅逐,他們尚有恥辱之心,忘不了過去的榮光,覺得有義務收回中原,還於舊都。這股輿論勢力非常強烈。
第二,是北方胡人殺伐戰亂的結果,引起民眾的激烈反抗,給東晉政府北伐提供了有利機會。
第三,是東晉朝廷官員自私太重,藉口北伐,圖謀不軌,擁兵自重,欲以此為功,實現野心。
第四,是朝廷實權人物害怕北伐將領在戰爭中發展壯大,威脅朝廷,強行北伐部隊半路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後兩種的北伐的動力更強勁,幾乎佔了大部分人北伐的目的。
三,有幾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結果如何?
1,司馬睿北伐,為君報仇的真實意圖值得懷疑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漢國主劉聰乘西晉內亂,派大將王彌,劉曜殺入洛陽,一把火毀滅了洛陽城,殺了無數的百姓官吏,俘虜了晉懷帝。西晉朝廷覆滅之際,琅邪王司馬睿也逃到建康(今南京),他聽説祖逖也在江南。便召於殿前,委任為軍諮祭酒之職。希望他組織力量便宜行事。祖逖因此在京口招募了第一批驍勇志士,準備在朝廷需要時打過長江去,收復故土河山。
晉懷帝於永嘉五年(311年)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位為帝。316年,長安淪陷,晉愍帝被俘虜,司馬睿聞訊後,親自帶兵北征,他的首次出戰,其實有類於劉邦與楚懷王報仇。他悲不定地行軍的幾天後,決定搬師回朝,去做自己應該做的大事。
他搬師回朝的藉口是糧運接應不上,貽誤了出戰時機。後勤主管淳于伯因此背鍋,他如同曹操殺了督運糧草的官吏,藉此安撫疑惑的士兵大臣民眾。淳于伯因此丟命。司馬睿宣佈退兵,急行返回建康。

當年,他在江南的幾年裏,正是晉朝的晉懷帝被俘死後晉愍帝又稱帝於長安的時候。在這六年時間裏,司馬睿在建康的地位已經比較安定了。他現在要為君父報仇,即使不是真心的,也要做做樣子,要不沒祖先,就不會有傳承,他需要正統,就必須有剛剛駕崩的祖先,否則時間銜接不上也是個問題。他就這麼做了。這對他繼承自己創立的地位非常有用。他稱王稱帝就順水順舟了。
這就是他倉促北伐報仇卻又半途而返的原因。他並不想真正的北伐,他只是借北伐達到自己合法繼位的政治目的。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號晉王,建立東晉,他即是晉元帝,同年,準備了幾年的祖逖開始北伐,司馬睿傳檄天下,派兒子琅琊王司馬裒率兵北伐聲援並接受祖逖領導。
2,祖逖的北伐,聞雞起舞壯士之悲
祖逖,字士稚,范陽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年輕時就有報國之志,結交豪傑,扶危救貧,''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廣為流傳。
他和朋友劉琨夜聞荒雞叫,忽然想起''荒雞夜叫,主兵起'',於是起來練武準備今後有所作為。晉懷帝永嘉五(311年)漢國主劉聰乘西晉內亂,派大將王彌,劉曜殺入洛陽,毀滅了洛陽城。朝廷覆滅之際,祖逖帶着親人鄰居朋友數百家逃避江南。還沒有稱帝的琅邪王司馬睿也逃到建康,他久聞祖逖的聞雞起舞之志向。便召於殿前,委任為軍諮祭酒之職。自行組織力量便宜行事。他在京口招募了第一批驍勇志士,準備打過長江去。祖逖矢志報效國家,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由於中原的幾股勢力殺來殺去,激起了廣大人民的反抗。他們熱切盼望晉朝軍隊殺過江來。祖逖向司馬睿提出了北伐的請求,司馬睿當即應允,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並給了祖逖一千人的糧餉和三千匹布,但是,司馬睿沒有給祖逖鎧甲武器和人馬,更沒有再給祖逖調撥軍隊,司馬睿允許祖逖招募人馬訓練。祖逖因此得到一張空頭支票:自行招募人馬,進行訓練。

誕生不久的東晉朝廷內部紛亂、矛盾重重,使司馬睿無心無力北伐,祖逖只能憑藉司馬睿的威望,帶着當初跟隨避難江南的數百家親友,北渡長江,渡江時,祖逖中流擊柱,對長江發誓説:我如果不收復中原,絕不回來。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言辭悲壯厲烈,令人涕泗橫流。他在江陰設立大本營,一邊鍛造兵器,一邊招募兵馬。
祖逖訓練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隊伍。然後祖逖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北伐。他恩威並舉,剷除割據自立、不願歸屬朝廷的豪強。由於戰亂而使強者更強,擁兵自立,嘯聚一方。祖逖擊敗石虎及其留守的部隊,攻佔蓬陂,進克雍丘,威震中原。此後,祖逖和石勒展開對峙,逐漸收復了河南地區。
正當祖逖籌劃進攻河北時,司馬睿怕祖逖的力量在戰鬥中壯大。任命親信戴淵為都督,接收了祖逖辛苦打下來的土地。戴淵寸功未立,地位卻在祖逖之上,祖逖心情迷茫,思想抑鬱,漸漸明白北伐的希望是否純潔,是否被人利用?更讓祖逖擔心的是,掌握大權的大將軍王敦和劉隗的矛盾已經激化,一旦發生內亂,以前取得的成果也就功虧一簣了。祖逖因此積勞成疾,一病不起。321年,憂心忡忡的祖逖預感大功難成,懷恨而死。他的弟弟祖約接任為豫州刺史,祖逖一死,大將軍王敦自認為無人可侔,第二年,就發動了叛亂。

322年,祖約治軍無方,不能抵擋石勒的進攻,最終被迫放棄辛苦得到的河南,退兵壽春。他在324年協助晉明帝司馬紹平定了王敦的叛亂。不久,晉元帝召太子司馬裒返回建康。讓北方盼望甘霖的百姓非常失望。這表明東晉小王朝的內部不安寧,縱使有敢於北伐的將軍領隊,也難以對付朝廷的腐朽敗壞。統治者只擅長於偏安自保,而不考慮收復失地。
3,庾亮的北伐碰上後趙,內蘇峻、祖約叛亂,外有強趙侵邊
325年,晉明帝去世,年僅五歲的兒子晉成帝司馬衍即位,舅舅庾亮總攬朝政,這又是一個外戚,也難怪,東晉的大家士族強強聯婚,把持朝政,走馬燈一樣勾心鬥角。借北伐以為立功封爵,企圖實現個人的目的,才藉口出征北伐以增金裝點門楣。

庾亮面對的局勢複雜,皇帝又小。有野心的又不止他一個人。蘇峻、祖約就因為不滿待遇問題,在326年勾結起來,發動叛亂,東晉再次陷入內戰中,打了三年之後,費了鉅額軍費,才於329年,被荊州刺使陶侃統兵平定叛亂,東晉朝廷才安定下來。庾亮的無能即失去輔政大權,由王導接替執政。庾亮先出鎮蕪湖,後到武昌佈防,接替去世的荊州刺史陶侃執掌上游兵權。失意失爵祿的庾亮想通過北伐建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樹立自己的威望。因此奏請朝廷派毛寶、樊峻防守邾城,作為北伐的前線基地,籌備軍械糧草為準備。自己也將率軍十萬佔據石城,策應毛寶等。但是石虎奪取後趙政權之後,在339年派軍隊攻陷了邾城。所有的軍資全部落入敵人手中,庾亮氣得吐血,

計劃因此落空。340年,庾亮憂憤而死,他弟弟庾翼接任荊州刺史。344年朝廷派梁州刺史桓宣進攻後趙,桓宣出師不利,在丹水被後趙將領擊敗。庾翼的北伐,遭遇了和哥哥同樣的命運,最終慚憤而死。
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幾個兒子爭權,後趙大亂。東晉朝廷趁機北伐,時任徵北大將軍的褚裒率領三萬大軍出兵北上,在代陂,褚裒的三千精鋭被後趙將領全殲,褚裒見勢撤軍,這次北伐遂無果而終。
4,桓温的北伐西征,處心積慮只想為當皇帝撈取地盤
352年,時任中軍將軍的殷浩利用冉(石)閔在混戰中原的大好時機,率謝尚、戴施等進屯壽春,出師北伐中原。謝尚不能撫慰冉魏降將張遇,張遇憤而起兵,在許昌造反,並攻佔洛陽,不久,前秦王苻健派軍隊增援張遇,在潁水大敗謝尚,殷浩被迫退兵壽春。

在347年,桓温趁成漢天災政亂,孤軍深入西征成漢,攻克成都,為東晉收復了益州,他因此在朝廷中建立了更大的威望。
353年,殷浩趁前秦內亂,又一次出兵北伐。殷浩以降將姚襄為先鋒,卻不料姚襄突然叛亂,於是無奈退到譙城。從此,殷浩和姚襄互相進攻,殷浩不能退敵。桓温上書罷免殷浩,朝廷迫於桓温勢力,撤了殷浩,由此結束了殷浩的北伐。殷浩平庸無能,但司馬道子喜歡,作為一顆棋子,殷浩自有其價值。
354年,桓温繼續北伐前秦。桓温的軍隊驍勇善戰,連敗前秦軍於藍田、白鹿原,然後轉戰而前,沿劉邦所經路線,進至灞上,逼近前秦的都城長安。前秦苻雄堅壁清野,頑強抵抗,桓温的軍隊缺少糧食,數戰不利,桓温被迫撤軍,苻雄隨後派軍隊追擊桓温,晉軍屢敗,失亡殆盡。
桓温的這次北伐功敗垂成的原因,就在於他有野心,不想為朝廷收復關中而立刻攻下長安!因為桓温的荊州夾在關中與建康的中間,朝廷有了關中後,對荊州成東西、左右夾擊,對荊州刺使的他的勢力擴張更加不利。所以他在霸上滯留不前,錯失消滅前秦戰機。又因糧草不繼,前秦軍提前割了未鹹熟的小麥而再徹底斷了晉軍糧食。桓温不得已而撒回軍隊。白白丟失了這次伐秦的前期成果。

356年,桓温討伐姚襄,在伊水擊敗姚襄,攻佔洛陽,他自以為有職在身,替皇帝掃墓之後,班師回朝,權傾一時。
369年,桓温又北伐前燕。桓温對前燕的攻勢就像對前秦的攻勢那樣,起初連戰連勝,逼近前燕的都城鄴城,但當前燕發起反攻,慕容德切斷桓温的糧道後,桓温被迫從坊頭撤兵。隨後,慕容垂和慕容德合兵一處,對桓温進行追擊,大敗晉軍於枋頭,桓温狼狽而歸,把失敗的原因推到部下袁喬頭上,袁喬怒而降秦。桓温的這次北伐於是再次失敗。他不久也因晉朝內訌而病死。他若不死,必成了叛逆賊首。
5,江山代有戰將出,各領風騷只幾年桓衝、謝玄的北伐
苻堅於370年滅掉前燕後,在373年進攻攻佔了益州,他認為他有能力滅東晉了。
前秦王苻堅於376年滅掉前涼和代國,統一北方後,在378年再次進攻東晉。前秦的西路軍在379年攻佔了襄陽,俘虜了朱序。東路軍遭到了謝玄的反擊,謝玄率領北府兵擊敗前秦,扭轉了東晉危險的戰局。

383年5月,荊州刺史桓衝為緩解前秦威脅東晉的局面,親自帶兵北伐,他分兵三路,自己進攻襄陽,兩位部將分別進攻涪城和武當。前秦王苻堅隨即派軍隊增援襄陽、涪城和武當,桓衝見狀,在沒有多大損失的情況下很快撤兵。前秦王苻堅隨後動員全國的力量企圖一舉滅掉東晉,百萬大軍在淝水被謝玄的幾萬人馬擊敗,這場敗仗使前秦走向崩潰分裂,繼之以涼,燕再次興起。東晉的形勢隨之轉危為安。
在執政謝安的主導下,東晉於384年對已經分裂的前秦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企圖收復失地,恢復中原,還於舊都。西路軍由荊州刺史桓衝指揮,東路軍由兗州刺史謝玄指揮。謝玄以劉牢之為前隊,接連收復兗州、青州、冀州。385年,劉牢之深入冀州,聯合前秦對抗後燕,進入燕京鄴城,河北眼看即被光復。但是,朝廷卻召回了謝玄和劉牢之,原因簡單怕,擔心謝玄家族功高震主,無法控制。為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猜忌,在北伐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解除了謝安、謝玄、劉牢之的權利,北伐成果又被朝廷葬送。

6,四十三年,望中原猶記,峯火揚州路,可堪回首?
劉裕北伐,充實壓服朝中異己勢力之後,取得一定效果,他因此拋棄了晉朝,建立了劉宋王朝
405年,劉裕平定桓玄之亂,成為東晉的實際掌權者宋公,開始長達二十餘年的攝政。
409年,南燕帝慕容超進犯東晉,劉裕率兵北伐南燕。劉裕在410年攻克廣固,生擒慕容超,滅亡了南燕,收復了山東地區。
416年,劉裕率軍北伐後秦,收復河南。
417年,劉裕大敗救援後秦的北魏軍,進而攻克後秦都城長安,生擒後秦帝姚泓,滅亡了後秦,收復了關中。
劉裕從關中退兵後,派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並讓王修、王鎮惡、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經驗豐富的將領輔佐劉義真。然而,留守長安的諸將並不和睦,418年,王鎮惡、沈田子、王修接連在內訌中被誅殺。夏王赫連勃勃趁機進攻關中,擊敗晉軍,劉義真放棄長安而撤軍東走,關中於是被赫連勃勃吞併。

東晉王朝的北伐,很明顯是內部不穩,不安定而拖了北伐的後腿。東晉是收復自己的故土。歷次征戰幾乎伴隨着一場又一場內部叛亂,北伐自然難以成功。漢武帝當年討伐匈奴,首先安定了國內才出戰的。因此,沒有國內安穩,北伐一定成功不了。從歷朝歷代的治國安民來講,從東晉的北伐中原,''攘外必先安內''合理性和必要性,實在有它的存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