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人避暑大法,清代有避暑山莊,其他朝代有什麼?人們怎麼避暑?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炎炎夏日,酷熱難當,相信如何避暑是夏天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當今社會,我們有空調、冰箱、風扇等這些科技產品,足以讓我們捱過酷熱的夏天。但是在古代沒有這些科技產品做輔助,想要捱過酷暑,相信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古人們為了適應環境,對於如何也是獨創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


世界上最早發明冷藏和冷飲的當屬中國人。《詩經·七月》中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這説明,在兩千多年以前,古人就已經懂得,將冬天的冰冷藏起來,供夏天來使用。而古人主要的納涼工具則是扇子,揮扇送風是古人主要的納涼方法,據説,遠在奴隸社會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人能製出“羽扇”。而到了西漢時期,長安城內有一名能工巧匠丁緩,為了避暑,他把七個一丈長的大輪子連在一起,做成一個七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專門消暑的冰窖。唐代是科學文化極其發達的時期,為了消暑,民間的能工巧匠專門設計出了一種器具,可以引水上屋,噴淋房屋,還利用水的能量製造出了一種專門的水驅動風扇。而唐代最有名的納涼場所,當屬涼殿,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將涼氣送入殿內,達到涼爽的效果。


宋代,皇宮則是專門修建“翠寒堂專供皇室避暑,史書《武林舊事》記載:“翠寒堂畔,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寒瀑飛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劍蘭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第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明代時期,高濂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記載了當時一種奇特的避暑方法,——“霍都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這種方法可謂十分奇特,不僅能夠消熱,還有足夠的科學道理,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清代時期,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承德避暑山莊了,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耗時89年建成,自然是避暑的好去處。除此之外,在圓明園內,當時的能工巧匠在圓中安裝了一套叫“水上明瑟”的機械設備,用水動力鼓風降温,性能和現在的電風扇是很類似的。


除了以上這些避暑“神奇”,在民間也有很多避暑器具,最常見的當屬竹夫人了,顧名思義,這種器具的材料自然是竹子。竹夫人長度大約一米,是用竹子編製成的圓柱形物體,中間是空的,四周有很多小洞。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能收風竄散,供人取涼,十分巧妙,常常放在牀上,用來消暑,這種最原始的“空調器”,可謂家家必備,這種消暑“神奇”,是炎炎夏日,人們的最愛。


古代雖然沒有空調、風扇等現代科技產品,但古人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很多避暑器具,讓炎熱夏天的風不再那麼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