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一位精神科主治醫生通過對北大新生的觀察。他得出一個結論: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而且這些學生都是從小優秀到大的學生。

什麼是“空心病”?

一位學生是這麼形容自己的:“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空心病”的人普遍認為,不知道自己是誰?究竟要到哪裏去?感覺自己這一二十年都是在為別人活着的。特別孤獨,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義。

“空心病”還不同於抑鬱症,抑鬱症吃藥能見好,這個吃藥沒用。

孩子能變成這樣,歸根結底是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只管教孩子去做,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讓孩子忽略了日常太多美好的東西。對於上學的孩子,除了成績,別的似乎都沒什麼好説的。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孩子上了初中後,他告訴我,語文老師是位作家。我還很開心。看到老師佈置的週末作業是讓他們摘抄段落,我問他,老師有沒有告訴你們為什麼要抄這些?孩子搖搖頭。

我很失望,這讓學生當個搬運工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不讓他們去思考?去運用?你搬運的是別人的知識,經過消化之後才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這樣的教育真是一言難盡。很多人都是這麼經歷過來的。長大後在生活中吃了多少苦頭,又補了多少課,每一個成年人心裏都明白。

有些家長表現的功利性太強,只要求孩子能考上好大學就行了,學校更是以考試作為教育手段。很多學霸,其實他們的生活能力很差。

去年就出現一個這樣的案例,孩子考上清華大學,家人大擺筵席。結果入學一年,孩子抑鬱了,他除了學習,別的生活能力都不行,家長去照顧他,也沒見好轉,後來退學了,再後來自殺了,他的媽媽哭的很傷心,一村人都跟着掉眼淚,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前陣子,華晨宇的一首新歌《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一經推出,銷售破億,很多人都聽哭了。

這首歌唱出了很多人壓抑在內心的苦痛。累了,乏了,無味了,真想離開,誰都有想離開的念頭。空心的不止是學生,還有更多的你、我、他。

在《無聲告白》裏有一句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可是怎麼活呢?

一位做編輯的朋友跟我説,那就給自己找找成就感。於他而言,相比於那些做成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那些生活中的瑣事倒也讓他成就感滿滿。

比如,他的微信名是“早起的xx”,”,別人加了怕是以為這傢伙自律得不得了,佛得不行。可事實上,早起這件事一直都是他的興趣愛好:偶爾為之,感受一下清晨沒有領導發微信給他的灑脱。早起的時候他會幹嗎啥?練琴、讀書、學習、晨跑,想幹啥幹啥。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總之,早起就是賺到:它是一段為自己而活,只屬於自己的時間。

再比如,今天不加班。這幾個字對任何一個需要“007”式上班的人來説,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這意味着你今天可以不加班,而且你不用為了今天的不加班付出代價:明天多加一點或週末少玩一點。

就他自己的工作習慣而言,查個資料能從第一頁,翻到最後1頁“google已為你屏蔽類似信息”為止;

有些人寫個句子,20個字的一句話後面,可能是四五萬字的草稿,這種人,不加班他感到真的是天理難容。

所以,“今天不加班”對他來説真的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這意味着就算要求嚴苛,他的工作也已經做到了前頭。

想要成就感其實很容易。讀到了一本好書,聽到了一節好課,獲得了一點新知,給家人打了通電話,和朋友聊了會兒天,做成了一些小事,就會有成就感。它們是平淡的,真實的,日常的,但又是特別的。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相比那些把考大學,創事業作為大成就來追求的人來説,我倒是覺得這樣的人不會太幸福。因為他們忽略的恰恰平日裏的小幸福。

很多學生活得越來越空心,也正是這個原因。

施瓦辛格有一句話説:無論是在拳擊或是你的工作中,或在你的思想中,成功只會發生在你放鬆的時候。

而在你放鬆的時候,在你關注尋常的時候,成就感就會自然而然地湧現了。

畢竟,成就感不過就是每一天,努力地過好自己。這樣活着想必也是有意義的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8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需要反思,你以為的優秀孩子,其實活得沒那麼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