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關於偃月刀的話題非常火爆。在21世紀,還能出現冷兵器較量,真是太少見了。尤其是先有狼牙棒,後有偃月刀。認真的説,這些武器都非常適合近距離較量。尤其是狼牙棒和偃月刀配合使用,狼牙棒負責猛砸猛衝,偃月刀負責直刺或者對砍。那麼,在近距離較量中,官兵們使用偃月刀,到底有多大的優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中,關於青龍偃月刀的描述比比皆是,例如: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袍飛蛺蝶。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卧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等等。青龍偃月刀成為了關羽的標配,以至於當代的各種關羽畫像、雕像中,關羽均使用青龍偃月刀。認真地説,三國大將關羽使用的兵器,極有可能是長矛。除了關羽之外,三國最猛的呂布,使用的兵器也是長矛。
因為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等傳説中的武器,在宋朝才出現雛形。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的過程中,肯定借鑑了同時期的蒙元、明朝軍隊的兵器。不過,這並不影響青龍偃月刀、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在宋仁宗在位時期,宋朝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軍事和兵器大百科全書,被稱為《武經總要》。在這部著作中,講述了各位兵器的優越點。其中,講述了宋朝軍隊裝備的8種制式刀,其中就包括了掩月刀。除了手刀以外,其餘7種均為長刀筆刀、鳳嘴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屈刀、掉刀。
由此可見,長刀對於宋朝軍隊至關重要。因為長刀擁有長柄。便於官兵操作。俗話説一寸長一寸強,長刀擁有長度上的優勢,既能夠砍,又能夠刺。宋朝兵器對於元明清三朝的武器都有很大的影響,之後三朝的武器,都是在宋朝兵器的基礎上逐步改進而來的。例如在明朝軍隊中,裝備了大量的偃月刀,用於近距離作戰。在明朝出現的《三才圖會-器用》中介紹:“關王偃月刀,刀勢既大,其三十六刀法, 兵仗遇之無屈屆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由此可見,偃月刀非常實用。
按照明朝歷史文獻記載,偃月刀的總長度接近2.2米,確實是標準的長刀。進入清朝以後,清朝軍隊仍然非常喜歡使用偃月刀。按照《中國兵器史》的記載:“清代長兵脱胎於宋明之制,間亦有形式稍異着。偃月刀……木柄甚長始獲於大刃相均衡而便於揮舞,此種大刀在清季尤為普遍,軍營中必有其器,武生及民團練習亦均用之。”根據計算,清朝的偃月刀長度有所降低,下降到了接近2米的水平。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
當時,西北軍缺乏武器,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北軍裝備了大量的偃月刀。關於偃月刀的威力,各種歷史上的大佬們,留下了一系列的記錄。明朝浙直總督胡宗憲,負責東南地區的抗倭工作。按照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的描述:“予按使刀無如倭子之妙,然其刀法有數,藝高而能識破者御之無難。形如月牙內外皆鋒,刃橫長二尺,柄長八九尺或一丈。兵馬步戰第一利器也。此器直推之可以削手;往上推則鏟首;向下推則鏟足。或鈎敗卒之足或於上風揚塵,妙不勝述。”
另一位明朝大佬何良臣描述:“偃月刀頭大且重,使有力者用之,而更能精熟三十六正刀,二十四門伏,則諸兵仗當之者無不屈也。”對於何良臣的描述,清朝編撰《四庫全書》的大學士們非常認可。由此可見,偃月刀的實戰效果非常大,而且殺傷力巨大。其實,隨着火器的不斷成熟,眾多的冷兵器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在抗戰時期,兩軍近距離拼刺刀,也是冷兵器作戰的絕唱。進入20世紀後期,冷兵器已經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狼牙棒的長度,大約在1.2米到1.5米之間,長度並不算長,非常適合近距離搏鬥。主要作用就是砸,在古代戰爭中,金國的鐵浮屠使用狼牙棒,堪稱是步兵們的噩夢。偃月刀則不同,偃月刀的長度明顯比狼牙棒長得多,一般能夠接近2米。由於長度比較長,偃月刀能直接突刺。與此同時,也能夠從高處直接劈下來,就像關羽刀劈華雄的模式一樣。狼牙棒和偃月刀、防爆盾、工兵鍬等配合使用,能夠實現威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