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育是國家興亡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朝代都進行過教育方面的改革,也由此應運而生許多新的教育機構。春秋時期有私塾,先生教書,弟子學習,漢朝開創科舉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設立國子監。無數閃耀着光芒的歷史名人,都是在教育制度中受益,在考試製度中從人羣中脱穎而出。
現代社會,義務教育高度普及,人們接受教育幾乎不再受性別和財富積累差異的影響。人人都可以上學,這也就使得大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但是,教育普及後,學生的競爭壓力也更大。許多高級學府,諸如清華北大,既是考生們嚮往的天堂,也是大家所公認的最難考大學。有這樣一個17歲的天才青年,以近滿分考入清華,最後卻月薪800塊在小區裏做保安,他的名字叫張曉勇。
能考上清華者,都是既有學習天賦又後天勤奮的人,這些人往往是各省的文科或理科狀元。而如今 雖不像科舉制度盛行的年代,人們只要一舉奪魁就可以做官,光耀門楣,但是學習仍然是改變許多人命運的唯一道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好大學,便有可能獲得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給親人們帶去更好的生活。許多人都羨慕着那些考上名校的人,畢竟父母等長輩都會為之感到自豪。
有這樣一個人,他叫張曉勇,17歲的時候他就考上了清華,但是後來卻成了一名保安。張曉勇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優異,小學時他的數學最好,英語和語文也不偏科,所以到了中學,他對生物感興趣時,也能熟練的背誦和掌握各類英文名詞。張曉勇的父母都為他感到自豪,也一路供他讀最好的學校。
到了高中,張曉勇成為了同學們公認的天才,甚至他的知識儲備量已經高出了任課教師,學校都想保送他,但是張曉勇説要公平起見,他決定和同學們一起參加高考。17歲那年,張曉勇以將近滿分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他學校的學弟學妹都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大家都認為張曉勇這樣的人一定是前途無限的,他一定會在他最喜歡的生物科學領域發光發亮。
上了大學之後,張曉勇常常起早貪黑的去實驗室做實驗,有幾次他做完實驗累的在實驗室裏睡着了。清華大學圖書館裏有關生物科學的書都被他借了個遍,大學生閲讀排行榜上,張曉勇的名字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就在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時,張曉勇適逢國家頒佈新政策。
畢業後的張曉勇被安排到了客服崗位上,做不了實驗的張曉勇整日悶悶不樂,根本無心去工作。他沒有耐下性子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是整日自怨自艾,這樣也使得他離自己心愛的生物科學研究事業越來越遠。其實,只要張曉勇當時肯踏實的工作下去,他日後一定有機會重新回到科學研究崗位上的,但是,年輕人的浮躁讓他沒能有這份耐心。
就在張曉勇對自己的未來一籌莫展時,他的父親病重了。接到消息的張曉勇立刻趕回故鄉,自己的工作反正不喜歡,乾脆就放棄了工作,索性辭職在老家照顧父親。張曉勇的這份孝心值得人們學習,但是他也就此與自己的生物科學研究夢永別,他數十年來照顧着父親,做着一些零散的工作補貼家用維持生活,對於學校學到的知識,他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張曉勇在某個小區裏做起了保安。成為保安時的張曉勇,目光裏已經沒有了年少時閃着的對知識渴望的光,而是充滿了疲憊和世俗感。當人們問起他對於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感到後悔時,他也只是擺擺手説一切都是為了父母。的確,雖然他拋棄了自己的事業前途,但也算是盡了一份孝心。其實對與錯,都是由他個人來評判的,其他人的閒言碎語也沒有打破張曉勇平靜的生活。
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會在此後的幾十年裏為我們所用。無論我們身處於哪一行業,所獲得技能都源於教育。也正是因為此,教育者往往是最崇高的職業,回顧歷史,還是會被那些教育家們的事蹟所感動,也讓我們因此更加努力的學習。
參考資料: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