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起,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將深陷經濟危機的美國拉了出來。美國的工業、農業逐漸全面恢復。
1936年,在第一個任期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國民收入已經有50%的增幅,所以羅斯福理所當然獲得連任。
在美國立國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奉行着由國父華盛頓確立的孤立主義原則: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捲入列強紛爭、完全獨立地處理國際事務。雖然隨着時代的變化,美國的外交政策變得越來越具有進攻性和擴張性,但它的宗旨沒有改變,即只為自己利益服務。
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保持中立的皮特曼決議案:戰爭時期禁止美國輸出武器裝備和借款。可是羅斯福卻意圖引導公眾做好反法西斯戰爭的準備,他向人們指出了戰爭的恐怖:
“我們決心置身於戰爭之外,然而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戰爭災難的影響和避免捲入戰爭的危機。”“當某種傳染性疾病開始蔓延的時候,為了保護居民的健康,防止病疫流行,社會許可並且共同對患者實行隔離。”
1938年,羅斯福敦促立即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經費用於海軍擴充。
1940年,英法聯軍節節敗退,羅斯福要求加強備戰,並在英國面臨危亡之時,開始向其提供武器裝備。
1940年,就在羅斯福將精力全部投入在擴軍備戰上時,不知不覺中,他迎來了美國總統競選。人們不清楚羅斯福是否會尋求從來沒有先例的第三個任期。而他也發表聲明,宣佈他沒有再任一屆的意願。可是最終,他還是把自己的名字列在了總統提名單上。
當這張將羅斯福作為候選人的名單被公佈時,議會代表們用噓聲表示了強烈反對。而羅斯福夫人隨後發表的講話,還是將選民們拉回了羅斯福身邊:
“1940年不是通常時期,而是戰爭迫近的非常時期,除了我們可以為整個國家利益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之外,我們不應為其他任何問題而進行爭吵。”
由於戰爭原因和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時期的力挽狂瀾,美國人民不贊成在總統這個位置上中途易人,所以羅斯福終於打破了由美國“國父”華盛頓總統確立的只任兩屆傳統,第三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1940年12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羅斯福致信稱:英國需要大量武器裝備,但英國暫時付不出這麼多錢。於是羅斯福對民眾説:
“‘我’把花園澆水管借給家裏起火的鄰居,以幫助鄰居滅火,而滅火之後鄰居是歸還水管還是賠償水管,都好商量。”
之後,他又宣稱:
“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我要求我們的人民絕對相信我們的共同事業將取得巨大成功。”
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稱美國和英國不追求領土擴張,也不願有違背民族意願的領土變更,尊重各民族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
在羅斯福之前,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堅持孤立主義原則,他們認為美國外交的任務是去參與對資源的爭奪,保證國內的繁榮,並沒有義務去維護其他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也絕不承擔穩定世界經濟的義務。
直到二戰全面爆發,在羅斯福總統的努力下,美國的外交政策才發生了變化,孤立主義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國際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