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事百工之詩,揭露黑暗現實,抨擊舊時統治者惡劣行徑
在我國古代,由於農業生產不發達,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一般講究天時地利,採用精耕細作的方法。如果有時發生旱澇災害,或者受到蝗災蟲害的侵擾,這一年的收成不好,百姓都會餓肚子。
老百姓除了靠天吃飯外,統治階層的治理也是極為關鍵的。一個君主勤儉節約,那將連年豐收,即使有災害,一般也會歲歲有餘糧的;君主若是貪圖安逸享受,即使風調雨順之年,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更無論説出現那種自然災害,必將使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中。
因此,在當時能否管理好農事百工的問題是判斷一個朝代官吏好壞的重要因素。古代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古詩來警醒後人,進而傳達了對統治者不作為的痛斥。
比如,下面這首陸游於南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作的詩,就深刻反映出他對百姓農業的重視以及痛恨統治者的惡劣行徑。
《秋獲歌》 陸游
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
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
萬人牆進輸官倉,倉吏炙冷不暇嘗。
訖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傍。
數年斯民厄凶荒,轉徙溝壑殣相望。
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
豈知皇天賜豐穰,畝收一鍾富萬箱。
我願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追思食不饜糟糠,勿使水旱憂堯湯。
殣[jǐn]:指餓死的人。饜[yàn]:飽,滿足。
堯湯:指唐堯、商湯,古時的兩個賢君。這裏指南宋皇帝。《漢書·食貨志》:“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具也。”
詩中前四句描寫秋季豐收以及向官倉送糧的生動景象,反映了農民們的喜悦心情。
中間四句是對前幾年遭遇災荒的回顧。老百姓或病死或餓死,而官吏卻照樣貪贓枉法、殘酷饕餮。
最後六句,作者勸誡老百姓要勤儉生活,以免遭到水旱天災。
陸游在詩裏揭露了封建時代統治者無時不在掠奪百姓的罪惡行徑。尤其是在結句,反映了他對人民禍不旋踵而至的擔憂和痛恨統治者所造成的人禍更甚於天災的思想感情。
除了陸游的這首詩外,我們再來讀兩首小詩,以加深瞭解古代農工百事的詩歌:
《蠶婦》 北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首詩是由北宋張俞寫的,張俞(生卒年不詳),字少愚,又字才叔,號白雲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北宋文學家。
全詩通俗易懂,描寫了一個養蠶婦女進城賣絲所引起的感嘆,從而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階級不勞而獲和勞動人民勞而不獲的黑暗現實。
同樣,北宋梅堯臣也寫了一首詩,傳達了相似的情感。
《陶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
這首詩描寫了燒瓦工終年勞動,屋上卻無片瓦,而那些“十指不沾泥”的達官顯貴卻坐享其成。
通過瓦工與富人的鮮明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者與貴族們的不公平現實,進而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