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晚清到近代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他原本是清軍統領,後與孫中山合作,推翻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當上了新建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權力慾望的極度膨脹,袁世凱開始逆轉歷史,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天下一片譁然。八十三天的皇帝日子結束了,袁世凱氣急敗壞,身患尿毒症,很快結束了生命。
回望那段歷史,袁世凱順着歷史的反方向行走,在經過短暫的輝煌之後,註定要跌入萬丈深淵,註定要被歷史和老百姓唾棄。
而袁世凱之所以恢復帝制,倒着開車,離不開他的長子袁克定推波助瀾,狂熱支持。那麼,袁克定後來的結局怎樣呢?
清光緒四年(1878),袁克定出生於河南項城。在項城縣,袁家算是世家豪族了。這一家族中出現過袁耀東、袁甲三等清朝中後期高官。其中,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事,還曾經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
強大的門蔭,讓袁世凱一家擁有別人無法享有的資源,他進身有道,最後成了一名武官。
袁克定雖然出生在項城,但從小就跟在袁世凱身邊,隨父親輾轉各地。因為天資聰明,加上受到父親的薰陶,袁克定在對政治、軍事的涉入中,明顯不同於父親。他一表人才、氣質出眾,看上去很有儒雅之風。
清末社會的動盪,辛亥革命順勢爆發,清王朝走向窮途末路。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武力逼迫年幼的宣統帝退位,並在三月就職了大總統。
一年前還是開灤礦務總局一個小督辦的袁克定,一夜之間成為了中華民國總統的兒子。
其實此前,袁克定的仕途不很順利。清末時,因為祖上蔭庇,他受封為候補道員。之後,他歷任農工商部參議、右丞,一直品級不高,幾乎沒有説話的地方。隨着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所冊封的官職更是完全失去意義。
辛亥革命引發了各地的積極響應,組建臨時政府被提上日程。1912年一月一日,孫中山組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那時候,汪精衞在孫中山身邊很有一定地位。
為了改變局勢,袁世凱安排兒子袁克定來結交汪精衞,並結成了異姓兄弟。
當時迫於內外壓力,再加上汪精衞的反覆遊説,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職務讓給了袁世凱。在這件事情上,袁克定拉攏汪精衞,對父親助了一臂之力。
正當袁克定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卻因為一次意外摔斷了腿,留下殘疾。為了徹底消除隱患,袁世凱將兒子送到德國治療。
因為總統長子的身份,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對他十分重視,把袁克定視為座上賓。發達先進的德國讓袁克定眼花繚亂,很是欣喜。
看到這種情形,威廉二世趁機勸説袁克定,鼓吹帝制才是國家繁榮發展的正途,建議撇下共和制。威廉二世趁是一個野心爆棚的人物,他之所以説這些話,是因為當時實行帝制的德國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屬於少數羣體,常常被主張民主共和的其它國家所排斥。他便將目光放在了新興的中國,希望中國恢復帝制,成為自己的盟友。袁克定回國前,威廉二世給袁世凱寫了一封親筆信,勸説袁世凱稱帝。
回國後,袁克定給父親講述德國見聞,全力鼓動父親稱帝。德國沒有讓袁克定的殘疾康復,反倒成為袁克定鼓動父親稱帝的加油站。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建立中華帝國。袁克定似乎很快就要成為帝國太子。但是,反對的聲音猶如海嘯般席捲而來,1916年3月,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
八十多天的皇帝生涯終於被粉碎了,袁世凱鬱悶憂憤,身患疾病,不久病逝。而袁克定的太子夢想也戛然而止。他落下了“欺父誤國”的惡名。
袁世凱去世後,袁克定失去了依傍的大樹,他隱居天津,當國短暫的開灤礦務總局督辦之後,陸續輾轉頤和園、清華園居住,直到新中國建立。後來在章士釗的幫助下,袁克定在中央文史研究館找到了一份差事,生活並不優裕,常常得到了表弟張伯駒的接濟支持。1955年,七十七歲的袁克定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