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省中小學生陸續返校。經歷長期的居家學習,從線上模式切換回線下學習,再加上返校後迎面而來的學業壓力,部分學生的心理出現了波動。對此,心理教師提醒,在孩子返校復學前後,家長應尤為關注孩子們的身心調適,幫助他們在迴歸校園生活的同時,實現心理“復位”。
分析:孩子的不良情緒有跡可循
學生在返校後或多或少會面臨一些不適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多位資深心理老師表示。
“比如,網課期間不自覺學習、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落下太多作業,孩子可能在返校後產生怕掉隊的焦慮心理;返校後緊張而有規律的學習生活與在家環境的落差,可能讓孩子產生怕束縛的懈怠心理和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甚至對上學有類似牴觸情緒。”佛山市外國語學校專職心理老師沈彥音分析道。佛山市高明區第一中學專職心理老師張翠娥則認為,學生返校後對人際關係出現陌生感與疏離感,是因為疫情居家期間與同學的聯繫互動減少了,尤其內向慢熱的孩子更是如此。
“這些不良情緒,在孩子的言語、表現中都是有跡可循的。”三水中學附屬初中專職心理教師禤敏麗介紹,孩子在談論返校時出現迴避轉移話題的表現,家長可能就要關注到孩子背後的擔憂,及時幫助孩子舒緩情緒。
鍾劍濤表示,家長們還可以從孩子的學習狀態、情緒變化等方面來觀察。比如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成績變化較大,家長需要及時關心孩子發生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如果孩子情緒持續低落、失眠、煩躁易怒,總是拿着手機不放,長時間關閉房門,更要予以重視;當孩子與家長髮生衝突時,表現出過激的言語或長時間的沉默(消極對抗)時,有必要及時報告班主任和心理老師。
支招:“小步策略”迴歸常態化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舒緩情緒?心理教師們認為,舒緩孩子情緒的同時,家長自己的情緒更重要,改善親子關係是實現有效親子溝通的首要任務。
鍾劍濤建議,家長首先要調適自己的情緒,不要帶着情緒跟孩子交談或責罵孩子,減少親子衝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其次,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與溝通技巧,要表示理解孩子的不容易和困難,學會肯定和賞識孩子,儘量避免“不能”、“必須要”這樣強硬的語句。
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通過親子溝通、行為上的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同時接納網課方式可能帶來的成績起伏,別讓自己的焦慮心態影響孩子的情緒。”禤敏麗表示,返校後兩週是孩子的適應過渡期,可能會出現學習狀態不理想、畏難等情緒,家長應接納這一點,同時多點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孩子釋放焦慮和恐懼後,再一起商量解決方案,以積極心態面對。“家長也可多與孩子回憶以往在校時的美好時光,引導孩子談論自己的朋友老師,增加孩子對返校的期盼心理。”
行動方面,沈彥音建議,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執行上學期間的作息制度,讓孩子儘快適應學校的生活。適當帶孩子一起做運動,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舒緩上學壓力。
對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張翠娥建議積極做好自我調節,以“小步策略”逐步迴歸常態化校園學習生活。比如,學生可藉助過去的成功經驗,回想過去自己處理類似情況時是怎麼想的、採取了怎樣的行動,有哪些好想法、好做法是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困擾的。其次,學會求助、利用周圍的資源,無論是學習、作息安排還是自我情緒調適,都需要擺脱個人侷限性,主動尋求幫助。比如,可以主動和老師、家長、朋友、學校的心理老師溝通,撥打心理熱線等。
小提示:返校前心理調適這樣做
1.營造復學儀式感:返校前家長可以與孩子召開家庭會議,一起商量為復學準備的用品清單,探討返校後的自我防護技巧、校園人際互動的注意事項等,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返校儀式感;
2.重建規律作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調整作息和飲食習慣,逐漸與學校作息一致;陪伴孩子增加户外運動,既可為返校後的運動量提升做準備,同時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提升愉悦感;
3.引導情緒表達:傾聽孩子對重回校園的感受,認可孩子可能存在的負面情緒,引導孩子看到疫情下復學的積極意義,一同探討舒緩情緒的方法;
4.制定學習計劃:接納孩子在網課期間可能出現的成績起伏,跟孩子一起制定復學後的學習計劃 ;
5.重建人際關係:鼓勵孩子多與同學聯繫,互相提醒返校注意事項,找回與同學的熟悉感;
6.熟悉返校新規:熟悉學生返校的注意事項及學校的新規定,幫助孩子提前瞭解返校之後的變化,減輕焦慮情緒;
7.增強家校溝通:學生復學前,學校會通過線上家長會或問卷調查形式瞭解學生及家長的心理狀態,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的相關工作,與老師密切溝通,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孩子順利返校。
來源 | 廣東教育、佛山 、佛山日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