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疫情形勢的變化,一些封閉許久的高校陸續打開大門,向外界“有序開放”。據媒體報道,近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宣佈恢復校友出入校權限,部分高校還允許家長和校外人員申請入校。
根據這些學校的規定,校友可通過出示電子校友卡、實體校友卡或有效身份證件,經工作人員核驗確認後,步行入校;未辦理相關證件的校友可通過校內單位預約流程,申請入校。不過,非校友的社會人羣,想要進入這些高校,恐怕還需等待一些時日。
但不管怎麼説,這一變化,讓很多想去高校參觀、遊玩或者聽講座的市民看到了希望。這一現象也引發不少媒體的關注,並從不同角度予以評論。
比如,光明網發表評論《大學校園應該開放,這沒什麼疑問》,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應該肯定這些積極恢復開放的高校,它們對社會的期盼響應得更及時、更主動。人們想去看看大學,因為大學有可觀之處,自然風景、人文氣息、文化薰陶,這些是其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人們想一探究竟、一覽風景,這再正常不過。”
不過,也有不少人擔心,高校開放之後會不會出現管理混亂的問題。畢竟,現在疫情還未結束,高校對外放開,是否會增加疫情風險?是否會給學校管理與師生的日常活動帶來困擾?相關問題確實值得深入思考。
《中國教育報》在評論文章《打開校門高校師生要做好準備》中提出,學生應該利用“放開”的機會,積極與外界接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校門打開之後,還須經常提醒自己,跳出過去幾年受客觀條件限制而逐漸習慣了的學習和研究模式,走出校門,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科研一線、社區基層中去實踐、去學習。”
事實上,很多人的真切想法,就是希望生活能更加便利,可以儘量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高校對外打開大門,其實就是一個可貴的嘗試。更何況,高校的資源,並非學校師生獨有,一些公共資源,市民照樣可以享用。正如“華聲在線”在評論文章中所説,“大學校園不只是學校,還是教育、文化、體育鍛煉等資源的聚集地。比如高校的圖書館、閲覽室、操場等公共設施,不僅能滿足校內學生的使用,還能在節假日、雙休日或學生上課的時候,滿足社會人員的錯峯使用。高校資源共享,能為社會人員提供學習、鍛鍊的場地,物盡其用,這是一筆可觀的資源財富。”
高校與外界的聯繫與交流,應當是非常緊密的。這不僅有助於校外人士利用高校資源,提升知識水平與綜合素質,也有助於增強高校的知名度與口碑,實現高校內外合作、互利共贏。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高校目前管理還是相對“嚴格”的。據媒體報道,近日,武漢大學保衞部發布《關於嚴禁外來人員違規入校的聲明》,稱根據校園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校外人員未經預約審批不得進校。對此,紅網發表了比較理性、客觀的看法,在評論文章中指出:“大學校園不能説進就進,同樣也不宜説‘禁’就‘禁’。目前,疫情形勢已經發生變化,人民生活逐步恢復正常,高校沒有理由不去對進出管理作出相應調整。從這個角度看,開放與其説是對秩序的挑戰,毋寧説是管理水平高低的試金石……一封了之,萬不可取;審批設絆,有辱斯文。”
當然,大學校園的開放,要結合實際、有條不紊地進行,並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希望隨着疫情形勢的緩和,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有序開放,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
媒體札記,中青報評論員帶您品評一週熱點,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