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潤,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有一次,受邀參加一家千億集團的戰略會,輔導他們梳理核心戰略,找到增強迴路,確定發展規劃。
我非常敬佩這家公司,從集團董事長往下,深深敬畏系統,懂得用系統性思維管理公司。這或許是為什麼他們能做到千億規模的原因吧。
輔導了一天,感觸頗深。
説比聽重要,寫比説重要,畫比寫重要。
聽完,我們恍然大悟。
然後你問:那你複述一遍。一句都説不出來。
為什麼?
因為聽完的收穫,通常只是“你説的沒錯”。
但“你説的”,依然不是“我懂的”。
説,一定要説。能説出來了,然後寫。
寫,一定要寫。你會一身冷汗。
這身冷汗,就是把“你説的”變成“我懂的”過程。
只有懂了,才能“説出來,寫下來”。
但是,這還不夠。
畫張圖看看。
一旦畫圖,就會涉及到“説出來,寫下來”遇不到的問題:
這兩個變量是什麼關係?誰是因誰是果?先A後B,還是先B後A?
稍微有點邏輯不完備,就過不去。
聽能獲得1分,説能獲得10分,寫能獲得20分,畫能獲得100分。
任何一個行業,你別看競爭似乎異常激烈,你每天比別人稍微努力一點點,往上游走兩步,就會刷下去一大波人。
説知道的人,並非真正懂了,看到有困難阻攔,就放棄了。
説懂了的人,其實沒有真正的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説真正懂的人,懂了也沒有真正的去做,做了也沒有認真堅持下去。
那些沒聽明白的人,那些説不出來的人,那些寫不出來的人,那些畫不出來的人,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看到的人並不一定去做到, 做到的人並不一定堅持做。
這,就是機會。
產品好,才能賣得好。
那麼,產品能力是因,銷售能力是果嗎?
聽上去有道理。
產品越好,銷售越好。但實際上,產品能力,和銷售能力,沒有因果關係。
產品能力越好,業績越高;銷售能力越高,業績也越高。
產品能力,銷售能力,都是業績的因。
但是,他們之間沒有關係(至少關係不大)。
很多銷售估計就不同意了,爛產品,怎麼可能賣得好?
如果只有好產品才能賣得好,那還需要你銷售做什麼?
好產品賣得好,那是產品的功勞。
只有把“爛”產品也能賣好,才是銷售的功勞。
只會教好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清晰地理解這一點,才能導致管理中,不會有因為“把先後當因果”而造成的互相推諉。
畫圖非常重要。
一身冷汗畫完,你會對自己的生意,有前所未有的洞察。
做很多事情,不在於爭辯誰對誰錯,也不在於你有沒有趕上紅利期。
而是,你有沒有把事情做到極致,是不是真的洞悉了行業本質。
什麼樣的存量,可以叫做“核心存量”?
值得堅持10年、20年,不斷地推動?
核心存量,要符合幾個條件:
第一,它必須在增強迴路上。比如聲譽。
聲譽帶來更多好的合作機會;好的合作機會帶來更好的聲譽。如此循環。
這樣你越推到後面,需要的力氣越小。
不在增強迴路上的存量,你需要永遠推下去。
第二,它必須能形成護城河。比如專利。
專利牆一旦形成,就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且,這個利益是有護城河的。
這樣,城牆外的對手,會對你久攻不下。
護城河有四種:無形資產,成本優勢,網絡效應,遷移成本。
第三,它必須是屬於組織的。比如品牌。
品牌屬於組織,產品屬於用户。產品,永遠不是你的核心存量。
生產產品的能力,下蛋的鵝才是。那些才是屬於組織的。
---
在進化島社羣,我曾經和同學們分享過這麼一件事。
我曾經問一家公司: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他説:是產品。
我們有這個產品,那個產品,都很不錯。
我説,不,產品,從來都不會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
你有一隻鵝,它每天下一隻蛋。你把鵝蛋賣了,每天能賺不少錢。
那麼,你的鵝每天下的那隻蛋,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嗎?當然不是。
鵝蛋從來不是核心競爭力,那隻鵝才是。
你的一個個產品,就是一隻只鵝蛋。他們只是結果。
它們不是核心競爭力,你為什麼能做出這些產品,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你有一個打磨了無數次的做產品的獨特流程?你創造了一種員工極度負責、眼睛裏容不下一個bug的文化?你有一支投入了5年,一直研究底層技術的團隊?你的設計師團隊,每年去20個國家採風?
這些,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是這些東西,讓你源源不斷下蛋,產生新產品。
找到這些東西,然後把它們提煉出來,當做珍寶一樣保護起來,不斷的訓練它們,直到別人無法超越,然後複製到每件產品上去。
下蛋,是鵝的工作;養鵝,是你的工作。關注鵝,而不是鵝蛋。
而如果核心存量屬於員工,屬於環境,屬於政策呢?那你就會很脆弱。
找到自己的核心存量,需要敏鋭的商業洞察力。
洞察力,不是知識(Knowledge),而是技能(Skill)。
就像騎自行車一樣。
看説明書,是學不會騎車的,你需要練習。
越練習,越精湛。
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所有曾經耍的小聰明,抖過的小機靈,都沒用了。
過往的成功經驗和思維,
反而可能會變成未來發展最大的絆腳石。
最後的話
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創新,創新一定源於實踐。
把東西做好很重要。
是的。每個人都知道。
但是當你自己活下去都很困難的時候。
就會在消費者獲益和自己獲益之間,無比糾結,難以取捨。
明知道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知道努力堅持就有進步,為什麼還是不努力?
因為,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看到不斷湧現的趨勢,知道卻不去做到。
第一反應永遠是懷疑,不看好,意識到機會,也不行動。
身上“包袱”特別重,特別在意外界眼光和評價的人。
知道新機會很好,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放棄存量業務,真心投入的人。
永遠停留在觀望階段,別人唱衰也跟着唱衰,別人説紅利期過了,自己也跟風認同的人。
這些人,只好眼睜睜看着,永遠一次次與機遇擦肩而過。
當你説,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時。
他們會問:我都要死了,還管消費者?
能在產品原材料上,偷工減料,就立刻剋扣。
能多賺一分,絕不少賺一分。哪個行業能賺快錢,就快速湧進。
但是,如果你心中裝着更遠大的目標,就需要剋制當下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創造價值上,然後歡喜地接受因此帶來的收益,就會淡定;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目標收益上,然後艱難地決定為此做出的犧牲,就會焦慮。
企業家天生就是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承擔者,風霜雨雪本就是環境的常態,成長的能力往往是逼出來的。
決定其成敗的,不在於知道,懂得,而在於腳踏實地,紮紮實實的做到。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