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罵人的一句“髒話”,流傳兩千年,成為老師口頭禪
我們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不管是在春秋戰國還是現在,他老人家的思想成就都深深地影響着很大一批人,我們基本上都是聽着“之乎者也”長大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潛移默化程度相當之深。
經典的東西總是不懼時間的流逝,就像孔子所留下來的智慧一樣,後人把它們整理編撰寫成書,便有了我們現在所家喻户曉的《論語》,並且裏面的很多話放在現在來看依舊很實用,並沒有被時代淘汰,由此可見孔子真的是一個極具智慧和超前思維的人。
孔子
但是人無完人,即便是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今天我們就帶大家進入一段孔子和他學生宰予之間的一段故事。
宰予是孔子眾多學生中比較出色的一個,我們都知道孔子的學生眾多,其中後人把最優秀的十個人稱之為“孔門十哲”,宰予就是其中一個。
宰予與孔子的年齡相差二十九歲,但是宰予伶牙俐齒、能説會道,被孔子稱為是“言語”科的高材生,排名甚至比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子貢還要靠前。
孔子論道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最喜歡帶的學生就是宰予,遊歷期間宰予常受孔子派遣,使於各大國家之間進行思想傳教,才能備受肯定。
故事就發生在孔子的課堂上,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這個人平時的最大愛好除了周遊列國,傳播思想之外,就是在他的私塾裏教書授課了,不管是在我們現代還是放在以前,每個班上那個總有那麼一兩個讓老師頭疼的調皮搗蛋鬼,那麼在孔老夫子的學生當中同樣也有這種“搗蛋鬼”。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但他卻是能將孔子差點氣得背過氣的熊孩子。
孔子劇照
這天上課的時候,孔子正在傳授有關“孝道”的學問,結果這時候宰予就站起來對孔子所説的話提出質疑,並且指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之喪”的制度是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性和問題,接着宰予發表自己的觀點“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不僅如此,宰予還脱口而出一個尖鋭的問題:如果在河邊有一個仁者掉進了河裏,這時候你跑去告訴另一個仁者這個消息,那他是應該下去救人呢還是不下去救人呢?他跳下去就會淹死兩個仁者,但是他不去救人就會被人説是袖手旁觀,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孔子劇照
當時課堂上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在敬佩宰予勇氣可嘉的同時,也感到莫大的畏懼,畢竟在當時那個時代,孔子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
面對宰予的連珠炮式發問,孔子竟一時語塞,又氣又怒,一邊氣憤宰予這樣的“優等生”在課堂上如此不給老師面子,另一方便也不忿宰予竟然對禮樂文化和孝道如此不尊重,於是爆出了一句罵人的“髒話”來,順便誕生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孔子與學生
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一定不陌生,這實際上是孔子罵學生的一句氣話,但流傳兩千年下來,如今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口頭禪,也成為了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口頭禪,常常會引用這句話來批評教育學生,告誡他們要端正態度認真求學。
但是放在我們現在來看,其實宰予當時提出的問題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我們無可厚非在當時的禮樂制度下,宰予的思想無法被大眾接受,怪也只能怪宰予生錯了時代,試想如果宰予晚出生個幾百年説不定我們現在就又多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時代大思想家。
孔子像
孔子脱口而出的這句話,或許只是給我們茶餘飯後多提供了一個談資罷了,笑一笑便過去了,但是通過這件小事卻能從更深刻的角度俯瞰時代,一個時代從來不缺乏有思想有態度的人。
但是這樣的人是否能得到接受和認可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禁感嘆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宰予這樣的“遺珠”被淹沒在了浪潮中。好在我們現在的時代是極具開放和包容性的時代,相比前人我們可真是幸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