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礎學科被卡脖子!首批104個拔尖人才基地公佈,數理化生優先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繼今年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後,9月17日,教育部正式發佈“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交大等全國30所高校入選。教育部將用3年時間遴選建設 260個培養基地,培養數萬名拔尖人才。

一、五大學科優先,佔比近三分之二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建設,是在全面啓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啓動的,旨在建設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孵化器和國家一流人才培養高地,去年起,教育部等部門相繼出台“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等意見”。

從首批公佈104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來看,分為理科、文科和醫科三個類別,其中理科最多,共75個,佔比接近70%。從學科來看,物理和生物學科最多,分別為15個;數學和化學居其次,各13個;計算機學科12個,這是傳統的五大高中聯賽學科,除計算機外都是基礎學科,共計68個。

天文、地理、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等物理和地理相關學科的基地為8個,可歸入到理科基地領域。

文科類基地這次公佈的共22個(包括心理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各6個,歷史學和哲學分別為5個和4個。醫科基地此次公佈了6個,其中上海的復旦醫學院和交大醫學院,還有各2個,北京和四川各1個。

按照此前教育部公佈的計劃,2019年至2021年,教育部擬分年度遴選建設 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以上的醫科基地,用10年左右時間,培養數萬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

二、京滬鄂培養基地共53個,佔比超半數

通過對104個培養基地所在高校的省份分析,北京最多,達到27個,佔比超過四分之一,接下來是上海和湖北,分別為15個和11個,兩地合計為26個,上述三個省份共計53個,佔總數104個培養基地的一半以上。

其他的51個基地分別來自13個省份,江蘇和四川各7個,天津和浙江各6個基地;再到“第二集團”中處於領先地位的,安徽有5個,福建和廣東各4個。此外,吉林和陝西各2個,甘肅和山東各2個,湖南和黑龍江各1個,而全國還有15個省份沒有申請到首批基地。

從全國區域分佈上看,這些培養基地主要集中的北京、長三角地區和武漢地區,北京高校雲集,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合計達到33個,接近總數的三分之一,總體規模超過了北京,而武漢地區以11個培養基地,代表了中部地區的實力。

相對而言,東北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分別只有4個基地入選,略顯單薄,特別是對經濟發達的珠三角來説,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

三、北大領跑,復交與清華“同步”

從首批公佈的104個基地來看,分佈在30所高校,總體上打破了傳統的985高校和強基計劃招生高校名單,北京大學以7個基地位居首位,首次將清華擠出“同桌”,獨佔第一,主要是受益於基礎醫學和文科兩個基地。

而“第二集團”中,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開、南大等6所高校首次同台,這也説明了這次在審核基地過程中,打破了慣例。清華入選的6個專業全部是理科專業,物理領域包括物理和力學兩個基地;上海交大則是5個理科基地加1個基礎醫學;復旦、浙大、南開和南大都有文科基地入選,體現出綜合性大學的實力。

排在第三序列的中國科大、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師大也是實力強勁,這次中國科大從“華五”高校中“掉隊”,顯然是被文科和醫學拖了後腿;而四川大學不僅有數學、化學、生物三個理科基地,還有基礎醫學和文科基地,是少有的“全能型選手”;同樣,武漢大學也表現出不俗的實力,僅有的2“地球物理學”培養基地,由武大和中科大獲得。

不得不説的北京師範大學,能以師範院校躋身強手眾多的綜合性大學排名,以5個基地進入前列,特別是地理科學和心理學這兩個基地為獨家所有,無疑是師範院校的標杆。

在名單中,還出現了多所“非985高校”,如中科院大學,數學和物理學科基地入選;而12個計算機學科中,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的入選是眾望所歸;6個經濟學基地中,除了中國人大、南開和廈大外,中央財大、上海財大和西南財大的入選則凸顯了三校在財經領域的地位。

基礎學科領域人才的培養,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來説,有着極端重要性,“我們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礎學科上。”隨着對基礎學科的重視和拔尖人才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被動的局面將有望得到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