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位繼承,一直比較搞笑,基本都是最不像爹的那個兒子接班,發展到最後,居然是由不是兒子的人接班,比如雍正不像康熙,乾隆不像雍正,嘉慶也不像乾隆。
讀者諸君都知道,是雍正皇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這就是説,立誰為太子,八旗貴胄和王公大臣是沒有參與權的,這件事就皇帝自己説的算,立誰不立誰,也只有皇帝一個人知道。
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了:連雍正都説老五弘晝最像自己,他秘密立儲,為何選弘曆而不選弘晝?正是因為乾隆皇帝弘曆的好大喜功故步自封,才導致了清朝被世界潮流淘汰,開啓了常年捱揍雖遠必賠的悲催模式。如果繼承皇位的不是弘曆而是弘晝,清朝還會從乾隆時期開始衰落嗎?
翻閲清史,我們才知道胤禛的無奈——不是清世宗憲皇帝雍正的無奈,而是父親胤禛的無奈: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連心,咬哪一根手指,胤禛都會很疼。
雍正皇帝胤禛不像康熙皇帝玄燁那麼高產,玄燁活了六十九年,生了三十五個兒子,參與了兄弟排行的有二十四個。
胤禛活了五十八歲,生了十個兒子,到最後留在身邊的卻只剩下了三個,也就是同為二十五歲的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還有一個剛三歲的弘曕。這就是説,有可能繼承胤禛之位的,只有弘曆弘晝兩位親王。、
如果雍正皇帝按照“深肖朕躬”的標準來選接班人,那麼就會選弘晝而不選弘曆:弘曆像爺爺玄燁,弘晝像父親胤禛。
康熙傳位給雍正,遺詔中有這麼一句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但是雍正傳位給乾隆,遺詔中卻説:“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在康雍乾三代皇帝中,康熙和乾隆都喜歡旅遊:康熙南巡輕車簡從,但也把曹寅吃得債台高築,乾隆六下江南,花光了老爹辛苦攢下的家當。雍正雖然也打了不少仗,但國庫存銀每年都在增加,百姓的負擔卻在逐年減輕。
我們可以説:雍正花了十三年時間整頓吏治,滿朝文武朝乾夕惕不敢懈怠,乾隆一上台,大家就又回到了“幸福的康熙時代”:可以繼續侵吞公帑,可以繼續花天酒地。
與康熙的雄才大略不同,乾隆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為了把自己包裝成“十全老人”,該打不該打的仗,打;該花不該花的錢,花!
清朝的大規模園林建設,就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清朝的文字獄,也數乾隆朝最為慘烈——雍正赦免的曾靜張熙,也被乾隆凌遲處死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了:雍正是一位英察之主,他怎麼會看不出已經二十五歲的寶親王弘曆,骨子裏流淌着跟自己不一樣的鮮血?
讀者諸君請不要誤會,咱們説的骨血,是指代性格,而不是遺傳基因,筆者並沒有質疑胤禛與弘曆的父子血緣關係。
清朝從乾隆朝開始衰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翻閲一下1736年(乾隆元年)至1795年(乾隆六十年)的世界歷史,就會發現在這六十年間,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搞了工業革命,華盛頓當了美國總統,法國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莫斯科開辦了現代化大學。
乾隆年間歐美陸軍打仗,已經開始“排隊槍斃”,海上也有了堅船利炮,馬戛爾尼還不遠萬里送來了模型,但是乾隆卻大剌剌地説:我天朝上國無所不有,西人唯一可取之處,就是鐘錶製造尚屬精良。
乾隆對便於操作的火藥武器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反感,他感興趣的是騎馬射箭。但是很不幸,後來的八旗子弟已經是既不會打槍放炮,也不會騎馬射箭,就連乾隆皇帝自己也射不中靶心了。
乾隆把先進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但是對華而不實的外來鐘錶卻情有獨鍾,看來這位“抱甕老人”,也不是不肯偷奸耍滑。
乾隆之所以狂妄自大,是因為他的盲目自信,以“十全老人”、“天下第一完人”自居的弘曆,關起門來過日子,陶醉在自己挖好的井裏,聽着奴才們呱呱地念喜歌。
清朝衰落,始於乾隆。如果繼承胤禛皇位的不是弘曆而是弘晝,清朝會不會從乾隆朝開始衰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種衰落,不是弘曆也不是弘晝所能逆轉的。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胤禛這個做父親的已有自己的苦衷:就這麼兩個兒子,根本就不能賽馬或海選,只能挑一個看起來比較仁慈的來接班。
胤禛很無奈,他沒資本像父親玄燁那樣,放手讓二十四個兒子來一場皇位爭奪賽,因為他就這麼兩個成年兒子,死一個就沒了一半。
胤禛的無奈,既是父親的無奈,也是父傳子家天下的無奈:如果有成百上千個兒子,是可以優中選優的,如果他只有一個兒子,即使這個兒子是個智商為負數的敗家子,也只能讓他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