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戰國時期的魏武卒就像是清朝末年的北洋新軍。都是國家花大力氣,以高標準、高待遇、高要求,嚴格訓練出來的一支新式軍隊。用魏武卒創始人吳起的話説:兵不在多而在治。兵多了沒用,還浪費糧食。應該用變態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新式精鋭部隊。所以魏武卒為啥厲害?因為它在其它軍隊眼裏,就是一支特別變態的特種部隊。
那麼魏武卒的標準和待遇到底有多高呢?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各個都是負重高手!也基本上都是新興地主。
先説裝備,魏武卒的士兵,每一個都要手執長戟,腰掛鐵劍,背上背一面犀面大櫓和一把強弩,並且還有帶五十發弩矢。光這些玩意加起來,小几十斤就有了。除此之外,魏武卒身上還必須要披上三重甲,出征之時還要攜帶三天軍糧,再算上這些,估計有近百斤的負重。
以為這就完了麼?當然不是了。魏武卒的標準中還有一條,帶上這幾十斤的裝備,還必須能夠在半天內連續急行軍一百里,否則就是不夠格的魏武卒。並且主帥吳起還是一個嚴於治軍之人,他的治軍信念其實就是一條:服從!服從!還是服從!讓你幹嘛就幹嘛,哪怕是前面是懸崖也要勇於往前走。由此來看,當時的魏武卒就是現在的特種兵,而且還是大批量複製生產的特種兵。
説完標準再説待遇,兩個字總結:優厚。在當時凡是能被錄取為魏武卒的人,就能分到百畝的土地,可以解除與奴隸主的附庸關係,成為有自由身份的人。這也就是説,當兵在當時是一個擺脱賤民身份的捷徑!雖然當兵可能會戰死,但是也比一輩子當奴隸要強很多。後來魏國對魏武卒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凡是入選武卒的人,一律免除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税。如果有戰功,還能獲得爵位。這種待遇,在當時只有魏國的軍隊才有。所以魏武卒的戰鬥積極性遠超六國的軍隊!
前面吹了半天都是賬面上的東西,那麼魏武卒早期的真實戰績如何呢?也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變態!
第一次河西之戰時,魏文侯以吳起為將,五萬魏武卒渡過黃河,從現在的陝西韓城一路向南殺到了華縣,秦軍不敢迎戰。只能退守至洛水以西,沿河修建防禦工事,河西之地由此落入了魏國之手。
秦國遭此大敗,絕逼不能忍。於是在秦靈公的鼓動下,秦軍組織了一支五十萬的大軍發動了反攻。吳起僅以五萬魏武卒迎戰,就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五萬步卒,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據後來人統計,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從攻下函谷關開始,大大小小歷經了六十四戰,無一敗績。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春秋強國之一的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秦人被滅國,放佛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如此牛掰的魏武卒是如何衰落的呢?這還要從魏武卒的主帥吳起受排擠,被迫離開魏國説起。
吳起是平民出身,在當時的那種環境,平民很難有提升的空間。所以吳起早年是通過了一些特殊手段才爬山了統治階級的。比如他在魯國時,就幹過殺妻求將的事。後來到了魏國,因為私德問題,跟魏國大臣李悝有矛盾。李悝説他:貪虛名而好色,私德差,不能重用。所以吳起一直都在前線作戰,擠不進統治階級的核心圈。後來吳起想做丞相,就與田文爭相,失敗後又跟魏國的貴族失和,只能逃到了楚國。
一隻軍隊的創建,統帥就是靈魂,如果統帥離開了,軍隊也就失去了靈魂。吳起雖然私德方面有很多缺陷,但是他善於用兵,而且廉潔公平,願意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乾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是個非常稱職的軍事統帥,士卒也非常的擁護他。
等到吳起離開後,統帥魏武卒的將領就變成貴族了。當然不是説貴族不好,而是説貴族往往比較擺譜,遠離羣眾。這樣一來,魏武卒的士氣就有下降。
另一方面,吳起在的時候,往往是打一個拉一個,絕不跟兩個國家同時結仇,以保證魏武卒出征時,不會多線作戰。結果等到吳起離開魏國後,尤其是魏惠王登基後,魏國在外交方面出了大問題。特別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圍魏救趙),當時齊國、楚國、秦國、趙國、宋國和衞國,六國同時羣毆魏國。打的魏武卒多線疲於應戰。這要是別的國家,早就被打趴了。所幸是魏武卒,最終扛下來了。
然而魏國君臣記吃不記打,幾年之後又惹怒了諸國,再次被秦國、齊國羣毆,這一次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十萬精鋭被全殲,元氣大傷!最要命的是,這些都是已經形成戰鬥力,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
後來魏惠王想重新訓練魏武卒,但是以失敗而收場。究其原因,大致由三方面。
第一、國力負擔不起。
魏武卒開銷巨大,別的不説,僅裝備這一項就不是一筆小開支,若是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可是此時的魏國,已經被秦國打的殘破不堪,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已經無法保證魏武卒的土地配額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大大降低!而且由於長期征戰,魏國的土地收入大量縮減,再想養活這麼一支精兵,談何容易?
第二、國內腐敗。
魏國的變法雖然最早,但是力度並不大,只是從軍事和經濟兩方面入手,政治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動作。這就導致其它國家也開始新政變法後,逐一都超過了魏國。當時的魏國,土地兼併嚴重,很多魏武卒都淪為了軍事農奴。並且魏武卒中也存在軍官中飽私囊,剋扣軍餉的現象。上樑不正下樑歪,魏武卒的本質產生了鉅變。後期的魏武卒,已經不是吳起最初練出來的那支精鋭之師了。
第三、魏武卒的制度落後了。
魏武卒不同於秦鋭士,魏國的武卒制度屬於募兵制,最大的問題是隨着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而且老兵因家裏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更惜力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打仗時往往要麼大勝,否則就是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麼打仗時爭相逃命,比如伊闕之戰。而秦軍的是一世制,老爺子取得的功績不能世襲,兒子想要享受同等待遇就要自己去爭取。
另外還有一點,魏武卒的損失,是斷層式的損失。後期花大力量的武卒,都是新兵,這些新兵蛋子沒有戰鬥經驗,也沒有作戰技巧,在硬件上就跟老兵隔了檔次。如果要培養他們的經驗和技巧,那就得跟周邊國家打仗。周邊國家也不傻子,會眼睜睜的讓魏國鹹魚翻身?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鋭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
現在回看魏武卒的興亡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道理:任何精鋭部隊,都不可能脱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國家,君臣一心,將士一心,各方面都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一旦當國家處於下沉時期,政治黑暗,體制落後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魏武卒之所以能打,離不開吳起的治軍,離不開魏國國力的支持。但是如果這兩項都沒有了,治軍不嚴了,社會地位下降了,戰鬥力下降也就是必然的了。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很多,就拿開頭打比方的北洋新軍來説,初期厲不厲害?後期淪落的速度快不快?所以説,魏武卒的歷史並不只存在於歷史,對現實也有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