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被視作門檻高的殿堂級藝術——舞蹈,不僅賞心悦目,更能給予人身心的撫慰。近日,北京舞蹈學院“舞蹈陪伴”長者舞蹈藝術療愈項目,在國投健康長者公寓啓動。簡單卻又脱胎於傳統舞蹈元素的肢體動作,帶給長者靈活身體的同時,也增強了彼此間的交流。

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舞蹈陪伴”長者舞蹈藝術療愈項目由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巖發起,以“國家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為支撐,並得到了北京舞蹈學院及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劉巖文藝專項基金的支持,意在通過舞蹈服務社會,幫助長者塑造美的願景、積蓄動的能量,同時通過舞蹈幫助長者增強體覺,給予其身心的陪伴。

作為項目負責人,劉巖教授帶領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舞蹈科學科研團隊經過近兩年的教研籌備,為長者們特別定製了以其身體、心理特徵為依據研創的舞蹈藝術療愈課程。在這個項目中,舞蹈的功能和意義不僅僅停留在欣賞、鍛鍊的層面,更是一種陪伴的方式。項目區別於一般的中老年鍛鍊舞蹈,不以“模仿”或者“學習成品舞”為目的,而是更加關注舞動時長者們身心方面的感受與內在覺察。劉巖表示,“老年人非常熱衷的廣場舞,有些動作其實並不適合60歲以上的人,重複多次後膝關節容易積水,而‘舞蹈陪伴’項目的科學團隊則是從解剖學、生物力學的角度出發,綜合心肺功能的承受力,用他們掌握的知識結構進行科學設計,形成動作體系,並將根據幾次實踐之後收集的數據信息對動作進行調整。”

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據悉,“舞蹈陪伴”長者舞蹈藝術療愈項目不會向參與者收取任何費用。劉巖教授將帶領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青年教師及13位大三學生,為國投長者公寓的長者們提供為期三個月的公益科研性質的相關課程。課程以“中國特色舞蹈藝術療愈”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動作為依託。“‘中國特色舞蹈藝術療愈’體系在科研基礎上經歷了從0到1的創立過程。”據劉巖教授介紹,“我帶着年輕的科研團隊,從五行、太極、五禽戲、八段錦以及中國古典舞的傳統肢體文化中提取基因,淬鍊出了一套基本的動作體系。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發展出了’舞蹈陪伴’項目的相關體系。”

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近年來,用舞蹈療愈身心的創意和做法不少,現代舞尤其多見,但鮮明亮出“中國特色”的少之又少。“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各國的肢體文化也是不同的,我們想找到更適合中國人的、能從骨子裏促進大家身體健康發展的脈絡。”劉巖教授表示。

“舞蹈陪伴”的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引領長者們進入“中國特色舞蹈藝術療愈”的肢體語境,幫助他們更多地瞭解動作方式、呼吸方式、思維方式;中期,引導大家形成組合;最後,長者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舞蹈,並儘可能地表達一些有創造性的內容。結項後,科研團隊將對長者參與項目前後的一些身體指標進行科學比對。

“我們之所以堅持用‘舞蹈陪伴’這個詞,就是希望能讓大家理解,這個項目並不是要讓長者們在三個月的課程結束後有一場表演,不是讓大家化好妝站在舞台上跳一段舞。”劉巖教授反覆強調,項目的意義在於讓長者們沒有任何壓力地藉助舞蹈來舒展肢體、體悟呼吸、分享快樂,“長者們有年齡閲歷的積累,他們都是有智慧的人,我們想通過舞蹈進一步打開他們的思維和創造性,開啓他們對於舞蹈更深層次的探究與理解。”

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王欣則表示,“‘舞蹈陪伴’長者舞蹈療愈項目是學生們在劉巖教授的帶領下,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用舞蹈使長者的身心和心靈得到昇華,同時也讓年輕的學子們養成社會公益的意識。”

此外,4月20日,“舞蹈陪伴”長者舞蹈藝術療愈項目還將設立一場以“舞蹈藝術療愈在老人羣體中運用”為主題的國際論壇,屆時,中國、德國、英國的相關領域專家將在線進行主題研討,分享舞動治療領域的成功案例,並進行研討,為項目提供更多經驗。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編輯/弓立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8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模仿不學成品舞不登台彙報,舞蹈家劉巖用“舞蹈陪伴”助長者藝術療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