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神獸”是學霸還是學渣?看橡皮的狀態,就大概能知道了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至今我都不能理解,我這麼一個在小學六年從來都不喜歡讀書的人,為什麼會對文具那麼感興趣。
鉛筆、橡皮經常換就算了,畢竟這是消耗品。
文具盒和書包,如果沒被我弄丟的話,也至少是一學期換一次。
好像就連圓規,我都沒能連續用滿一整個學期過。
回頭想想的話,似乎上小學時給我帶來歡樂的,大多都源自於各種文具。
而手裏文具花樣多的,大概率也會成為“孩子王”。
我曾經以為,這是在玩具匱乏的年代,小學生解悶的唯一途徑。
但當看到如今的小學生,也在樂此不疲地換文具時我才發現,這玩意確實具有“玩具屬性”。
咱就説造型吧。
一個普普通通的橡皮,就能被做成各種造型。
基本上你喜歡哪個卡通人物,就能買到哪種人物的橡皮。
從這方面來講,橡皮已經超脱了擦鉛筆痕跡的屬性,妥妥地成了個模型。
這還能捨得用?
記得我以前好不容易買到過一個機器貓的橡皮,愣是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到現在都完好無損。
寫錯了字時,寧可拿手指頭揉,都捨不得用一下。
不誇張地説,這塊橡皮要是能包漿,估計早就被我“盤”成文物了。
但喜歡歸喜歡,我卻沒注意到由此帶來的“隱患”。
正是我對橡皮保護得過於到位,所以被我媽“窺一斑”而見到了我學習不認真的“全豹”。
緊接着,又通過老師,“順藤摸瓜”地揪出了我上課不聽課的事實。
我也是佩服母上大人的推理能力。
於是趕緊把這個慘痛的經驗,告訴了同樣上課“沒事幹”的表妹。
結果她更拉胯。
她的橡皮倒是捨得“造”,但基本上是這樣的。
一個成年人,但凡動點腦子也該知道,一塊橡皮要被戳成這樣的話,需要多少時間。
而這個時間,又絕不可能是“佔用”下課時間乾的。
所以,你上課走神開小差的事實,即便躲得了老師,也都全“寫”在了橡皮上,成了“呈堂證供”。
這還不算那些拿着橡皮當玩具,一個星期丟三塊,使用速度直逼“吃飯速度”的情況。
想到這,你還敢小看那不起眼的橡皮?
對於細心一點的家長來説,有人甚至學會了通過分析橡皮消耗的速度,來推演你的學習狀態。
用得太慢了,那一準兒是寫字太少了。
用得太快了,那就是出錯太多,基礎不紮實。
通過橡皮來判斷自家“神獸”到底是學霸還是學渣,成了不公佈考試成績後,不少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主要方法之一。
還有人給起了個名字,叫“橡皮定律”。
總結起來就是形狀規則,有常規使用痕跡,但無明顯人為損壞跡象的,是學霸。
因為這樣的學生,也算沒在上課的時候,“開發”文具的其他功能。
應該是認真聽講了。
而除了正常使用痕跡之外,有少數人造痕跡的,算是中上等水平。
畢竟這隻能説是偶爾走神,而不是拿玩橡皮當事業幹。
至於“非常規跡象”過多的,那就有可能是學渣了。
我先解釋下什麼叫“非常規痕跡”。
從“經驗”來看,它包括但不限於用鉛筆戳、用小刀割、用彩筆畫、用手掰…
這些事,除了在上課的時候做之外,就沒有人會佔用自己的下課時間。
所以也就意味着在上課的時候,你們家神獸除了玩橡皮之外,可能也沒時間幹什麼別的了…
想當年,在我被我媽通過橡皮揭穿我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絕望的。
但不管是為了少挨訓,還是“求生欲”過強,我也因此練就了一手“反偵察”能力:
處處不留痕。
你別説,效果還真不錯。
雖然上課時,我依然沒好好聽過講,但乾淨的桌面,整齊的文具,讓我媽一度以為我成績差是因為學校拉胯,老師不行。
所以我覺得,儘管通過橡皮的“狀態”,可以推斷出你們家“神獸”的學習狀態,但即便是發現了,也最好別去抖那個機靈。
不讓玩橡皮了,還有自動鉛筆可以玩。
不讓玩鉛筆了,還有尺子可以比劃。
總有讓你看不出端倪的文具,成為他們上課時快樂的源泉。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文具對小學生的吸引力。
畢竟這玩意壓根就沒多好玩。
而是在於發現後,能不能跟他進行有效的溝通,或者尋求老師的幫助。
要是光拿橡皮説事的話,用不了一個學期你就會發現,哪怕小學生們的手裏只有一個書包,都能給你玩出裁縫拆線的感覺。
所以,晚上大夥回家後都看看吧。
或許你家“神獸”的橡皮上,還真隱藏着極大的信息量。
而儘早發現他們的懈怠,也將是他們學習生涯上的重要轉折。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