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往事: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

4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往事: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廣州市老人院,老人們聚在一起,收看紀念大會。在院內,有4位老人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提起往事,志願軍老戰士們感慨,當時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希望年輕一代學習英雄精神,發揮才幹,努力奮鬥。

4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往事: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

蕭世光:前途不考慮,只想把青春獻給祖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今年89歲的蕭世光唱起志願軍戰歌時,一腔熱血依然沸騰。1950年,年僅18歲的蕭世光考上大學,但他毅然響應號召,投筆從戎,成為前線空軍指揮所的一名指戰員。他説:“前途、大學、工程師,這些我統統不考慮,只想把青春獻給祖國!”

蕭世光還動員了同桌一起參軍。兩人共赴戰場,從同桌變同袍,並且都從戰場上平安歸來。濃濃戰友情,至今持續了60多年。

入朝作戰第一天,蕭世光就遇到了美國戰鬥機的狂轟亂炸,情況十分危急。直面生死,蕭世光焦急萬分,心想着不能“出師未捷身先死”。幸好隊伍裏有曾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指導大家迅速尋找遮蔽物隱蔽。待到敵機離開,清點人數及物資,沒有絲毫損失,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蕭世光所在的部隊,需要帶着雷達設備行動,目標非常大,平時只能駐紮在山裏,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房子住,一路行軍,我們就睡在雪地裏,隨便找些松枝往地上鋪一鋪,加上一層被子就睡下。”

經歷3年戰火,蕭世光從戰場上歸來,先後在番禺區當過工人和教師,最後回到家鄉成為一個農民。低調樸實的他,很少談及戰爭經歷,親友鄰居也是近年才得知他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面對別人的稱讚,老人説:“我不是英雄,只是普通的兵。”

駱兆宏:血戰上甘嶺,越戰越勇往前衝

想起那段歷史,88歲的駱兆宏,印象最深的還是上甘嶺戰役。他所在的團,激戰七天七夜,兩千多人上戰場,只剩不到一半人回來。“打仗不要怕,要往前衝!”

在衝鋒陷陣時,駱兆宏的左腿不幸中槍,這顆子彈一留就是8年。收看紀念大會時,昔日景象浮現在老人眼前。

“很多人在戰役中犧牲了,我能活下來,已經很幸運了。”駱兆宏感慨地説,“應該讓年輕人知道以前有這樣的戰爭,現在的和平生活真是來之不易!”

4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往事: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

駱兆宏

陳錫權:唯一遺憾是沒能給母親盡孝

1951年,25歲的陳錫權從廣州出發,來到零下20多度的朝鮮。作為鐵道兵班長,陳錫權負責保衞的是連接抗美援朝戰爭前線和後方的主動脈——清川江大橋。清川江大橋是朝鮮北部重要的交通要塞,志願軍的軍需物資和兵員不分晝夜地通過這裏運往前線。為了切斷這條主動脈,美軍先後派出多架飛機,對此處輪番轟炸。

每天,鐵道兵都是在美軍飛機巨大的轟炸聲中,冒着生命危險,用鐵楸挖地基、用籮裝石頭、用扁擔挑重物,靠肩挑、背扛、手挖,修建起幾條便橋,創造了一條被譽為隨炸隨修、此炸彼通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由於長時間在巨大的轟炸聲中工作,陳錫權的聽力受到嚴重損害。談及這段冒死搶修道路的經歷,老人激動地説,“我不怕死,唯一遺憾是在抗美援朝期間,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因病去世時,沒能陪伴在身邊盡孝。”

陳厚光:從此沒再覺得什麼是苦、什麼是難

對陳厚光老人來説,這段經歷,同樣難忘。1951年,不滿17歲的陳厚光成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一員。出征前,他向黨遞交了“一切為了祖國、把生命獻給祖國”的決戰書,和戰友們高唱志願軍戰歌,雄赳赳地跨過了鴨綠江。“當時去朝鮮,就沒想過要活着回來,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幹’!”陳厚光説。

“戰場上,帶來的糧食很快就吃光了,實在餓得不行就啃雪地裏的松枝,渴得不行就嚼雪塊解渴。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強烈的雪光晃得眼睛生疼,很多人都患上了雪盲症,什麼都看不清楚。”陳厚光回憶説,“戰友們咬緊牙關,彼此鼓勵,用鋼鐵般的意志堅持下來。”

陳厚光説,戰爭教會他吃苦,讓他從此沒再覺得什麼是苦、什麼是難,“戰爭讓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沒有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抗美援朝打不下。如今的和平年代,青年一代尤其需要信仰!”

【記者】汪祥波

【通訊員】曹瑞

【作者】 汪祥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0 字。

轉載請註明: 4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往事:踏上戰場就沒有考慮過生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