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高考的關注度和這盛夏的氣温一樣火熱。人們關注高考,傾注的是每個學子實現人生跨越的希望,寄託的是無數家庭知識改變命運的共情與同頻。關注高考本身並沒有錯的,但如果把高考看得過重,甚至完全忽視了高考以後更長的生命過程,這就是捨本逐末。
圖説:高考首日,格致中學考點,敬業中學的老師(右)手舉祝福牌為考生們加油。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每年高考結束,總有學生撕掉了書和試卷,紙片漫天飛舞的新聞。這雖然是一種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情緒宣泄方式,但在我看來,過去的這段經歷並不該被用這種看上去有些“決絕”的方式告別,反而應該被坦然接受和紀念。
大學是一個年輕人人生獨立的真正起點,他們開始了自己生命的新徵程。但不少人卻把高考、把大學過成了“終點”,辛辛苦苦爭取了一個實現人生夢想的賽道,剛起跑就安心地在賽道上“躺平”了、甚至“睡着”了:遲到、逃課、曠課、玩遊戲,變成了部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令人費解的是,一些家長們似乎也放寬了心,和高考前的嚴加看管不同,對孩子的這些“躺平”行為變得寬容了。
所以,高考的熱度,不該在盛夏裏燃盡,而應該點燃更持久的青春燃燒。高考只不過是人生諸多“考點”中的一個,時代的發展、職業多元的選擇、價值觀念的轉變,都在悄然改變以往傳統觀念裏的“一考定終身”。
一方面,全社會或許需要一個更加平視的角度去面對高考,幫助考生去認清人生的厚重和漫長;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也更需要明確育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高考賦予除了分數之外的更重要的使命。正如前幾天教育部第七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楊振峯介紹的那樣,十年來,上海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道路,這其中就包括瞭如何讓孩子自主規劃自己的學習,如何在成人的引導下做好生涯的規劃,激發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高考只不過是人生諸多“考點”中的一個,時代的發展、職業多元的選擇、價值觀念的轉變,都在悄然改變以往傳統觀念裏的“一考定終身”。在這個“考點”裏,我們要“考”的不僅是孩子的學識,更要告訴他們,從高考起步,只不過是開上了成才“立交橋”的一個上閘道,它可以通向成才,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岔路,而且,這條成才路剛剛開始。
馬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