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發出縣域教育之問:科技如何激活教育變革?

從一支粉筆一堂課、到多媒體一體機、再到 " 一塊屏 " 網絡直播課和 " 智慧校園 ",幾十年來,四川九寨溝縣經歷了教育信息化變革的各個階段。探索的結論是,在巨大的教育落差面前,教育信息化供給縣域教育的最優解,不是讓老師依賴工具、盲目照搬,而是用工具激活老師的教學創造力。

九寨溝教育是中國教育版圖中的神經末梢――縣域教育的真實縮影,學生水平千差萬別,優秀生源不斷外流。條件稍好的家庭將孩子送去成都、綿陽等地上學," 送出去 " 的家庭犧牲親情、耗費財力 , 老師想改變這個現狀,苦於學生基礎差、方法不足。

作為海拔近 2000 米的高原縣城," 因材施教 " 並非易事。8.8 地震之後,七一南坪中學承擔着全縣初中學段義教均衡發展的重任。

究竟如何提升教學質量,當地探索歷經幾十年。上世紀 90 年代,老師們通過刻鋼板出考卷,印錯了就得重來,光出考卷就得耗費將近半天;2003 年之前,出卷依舊是難題,老師們只能購買其他地區的試卷來考試,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精準出題、考試,對於老師遙不可及。

科技為縣域教育提供了新思路。2018 年,九寨溝教育局與騰訊教育達成戰略合作,為老師們提供教學輔助工具,2019 年期末考試開始推進網上組卷、閲卷。

七一南坪中學的老師們很快發現,不管大考小考,只要網上閲卷後,系統生成涵蓋學生、班級、全年級每道題的得分率、平均分、優秀率等等數據報告,由此老師可以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學情、班級的班情。

九寨溝發出縣域教育之問:科技如何激活教育變革?

▲楊洪梅老師使用騰訊教育相關功能評講試卷

某次考試中,七一南坪中學教務處主任楊洪梅發現,兩個班級之間的語文平均分差達到了 9 分,便找來兩班語文老師開科班數據分析會,按照數據逐一分析,發現其中一個班級詩詞默寫丟分最多,根源在於老師犯了 " 經驗主義 " 的錯誤,放鬆了對學生背誦的監督,選擇讓學生互相抽查。經過強化訓練後,兩個班的平均分差很快縮小至 1 分內。

另一方面,老師過去因工作量較大,無法具體分析每個學生的錯誤原因。科技工具能幫助老師快速定位到每個學生知識點的薄弱環節,實現對同一結果精準的過程區分。化學備課組長唐宇馳説," 同樣 95 分的兩個同學,失分點是千差萬別的。數據分析的價值在於可以讓他們知道哪裏沒掌握好,應該在具體哪個知識點下功夫。"

此外,通過挖掘每次練習及考試數據,老師可以藉助線上工具針對學生犯錯的知識點生成個性化的錯題本,讓學生通過專項訓練鞏固學習效果。

這不僅讓老師的教學告別了 " 燉大鍋飯 " 式的粗放,也讓不同進度的學生獲得針對性訓練,提升學習興趣和信心。在數學老師白鳳薇班上,這一過程被稱為 " 過錯題 ",由於成效明顯,甚至有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午休時間主動來 " 過錯題 ",全班一度也形成了過 " 錯題 " 的風潮。2021 年中考,該班學生平均提高了 10 多分。

同時,騰訊教育豐富的 " 工具箱 " 也讓每個學段的老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最適用的教學工具,建立合適的教學方式,改變了過去單向傳輸與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形成因時因地制宜、富有創造力的個性化教學方案。

老師們作為最瞭解當地學生的人,他們基於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發揮創造力。除了七一南坪中學之外,原本是學習打卡工具 " 班級圈 ",縣實驗小學藏族語文老師如美措,延伸至每日誦讀,眾多語文基礎薄弱的孩子得到提升。縣第一幼兒園尤仲娜麼老師,通過 " 精品雲課 " 平台錄製了適合九寨溝的幼兒教育課程,一度 " 承包 " 了當地兒童的睡前時光。

比信息技術迭代更重要的是,老師們完成了從運用工具到形成數據量化思維和工具思維的轉變,激活了自身的創造力,用科技力量承載老師的教學思考與教學需要,從而讓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更讓縣域教育在構建以人為本、熨平差距、尋求教育公平普惠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1 字。

轉載請註明: 九寨溝發出縣域教育之問:科技如何激活教育變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