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隋朝末期,因為隋煬帝一通瞎操作,搞得天下民怨沸騰,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隋浪潮。等到大業十四年,江都政變爆發以後,隨着楊廣的身死,天下徹底分崩離析,隋朝也徹底滅亡。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隋朝滅亡後,在原本隋朝的疆域上,出現了無數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在演義小説當中,這些割據勢力比較大的,被稱為是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的説法,在正史上並不存在。隋末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也遠不止十八個。但是,在這些反王當中,有一個反王,卻十分有意思。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這個人,本身實力不強,甚至可以説是極弱!和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人比起來,更是不值一提。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弱小的割據勢力,卻是所有隋末割據勢力當中,最後一個被滅掉的。甚至於,直到玄武門事變發生,人家依然過得好好的。後來到了貞觀二年,李世民才終於將他收拾掉。

這位反王,名叫梁師都。

1.梁師都的發家史

梁師都,本名梁玄末,字師都。梁師都出生於公元570年,這一年,是北周天和五年。距離隋朝開國還有11年。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梁師都的家鄉,位於今天的陝西橫山縣。梁家在當地是大族,日子還算不錯。不過,梁師都的父親去世比較早,梁師都是被叔叔梁毗。他叔叔梁毗比較牛,曾經當面向隋文帝和隋煬帝,彈劾楊素、宇文述等權臣,可以理解成是隋朝版的魏徵。最高做到過隋朝的刑部尚書。

有個這樣的叔叔,梁師都想要入仕,自然也十分方便。梁師都入仕之後,逐步升為鷹揚府郎將,這是一個正五品的武官。

不過,到了隋朝末年,梁師都竟然被免官回家了,原因不明。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對於梁師都被免官回家的原因,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有可能是因為他叔叔得罪人太多,死後被人清算,所以連累到梁師都。也有可能是梁師都做官期間犯了什麼事,這才被免官。

隋朝免了梁師都的官之後,隋朝少了一個正五品的武將,多了一個即將造反的反王。

回到家鄉之後,梁師都或許是對此心存怨恨,或許是看到隋朝已經風雨飄搖,馬上就不行了。於是,在家鄉一帶,梁師都開始主動結交當地的盜匪,並且,藉助梁家在當地的勢力,開始起兵。大業十三年二月初一,梁師都殺了當地的郡丞,在當地正式起兵造反。

這時的梁師都,倒也不傻,知道自己勢單力薄,難成大事。梁家在當地雖是大族,但如果放眼天下的話,那還真排不上數,更沒多大影響力。所以,梁師都如果想活的更好更長一點,唯一的選擇,就是儘快抱一條大腿,先站住腳再説。

最終,梁師都選擇的這條大腿,名叫突厥。

梁師都的家鄉,在隋朝的時候,已經是西北邊境了,和突厥距離極近。起兵之後,梁師都果斷投靠突厥。對於梁師都的投靠,突厥人也十分高興。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他們也樂得看到中原王朝內亂。在突厥人的幫助下,雕陰、弘化、延安等地,基本上拿下了今天的半個陝西。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在拿下這些地盤之後,梁師都在突厥的支持下,開國稱帝,國號為梁。

2.不成氣候的梁師都

梁師都雖然有着突厥的支持,但是,當時突厥支持的也不止他一個。北方的劉武周、李淵等人,背後幾乎都和突厥有所勾連。而且,突厥本身當時也不是特別強大,內部也有各種內亂。所以,梁師都雖然在突厥人的支持下站穩了腳跟,但再想進一步擴張,就十分困難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有兩個原因。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其一,突厥人支持梁師都,主要是想把中原給搞亂,而不是真的想支持梁師都去統一中原。一個混亂無序的中原,這才符合北方突厥的利益。

其二,梁師都地盤所在的位置,也實在是不怎麼樣。他周圍只有三個半鄰居,三個鄰居分別是李淵、薛舉、突厥。那半個鄰居,則是山西的劉武周。劉武周的勢力範圍,其實本不和他接壤,不過,後來劉武周因為進犯太原,拿下了一塊原本屬於李淵的地方,這才和他接壤,但接壤的範圍不大。

身處這樣一個環境內,你説梁師都能往哪邊打?

突厥?那不可能!突厥人當時相當於是梁師都的乾爹,要是沒有突厥的支持,估計梁師都早就被滅了。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李淵或者薛舉?這兩個一個比一個能打,尤其是後來李淵一戰吞併了薛舉,拿下了整個關中之後,梁師都就只剩下兩個半鄰居了。這時候的李淵,就更不是他能夠招惹的了。

説白了,梁師都本人才能其實極為有限,不管是統兵還是治政,都是如此。能夠在隋末坐擁一塊地盤,最大的原因,不在於他,而在於梁家和突厥。

對於這樣一個惡劣環境,梁師都也不是沒想過去掙扎一下。武德元年七月,梁師都進犯李淵的地盤靈州,這地方在今天的寧夏靈武市。結果被當地將軍藺興粲打敗。武德二年三月,梁師都再次進犯靈州,被唐朝長史楊則擊退。九月,又被唐朝將軍段德操打得大敗。

折騰了一年多之後,梁師都終於悲哀的發現,自己好像根本打不過李淵。打了一年多,連一塊地盤都沒拿下來,反倒是自己損兵折將。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這個時候,梁師都再次拉下臉面,派人到突厥那邊去遊説,希望突厥人派大軍南下。突厥人倒是也答應了他的請求,派了不少兵馬南下。結果仗剛剛開始打,當時執掌突厥的處羅可汗就去世了,突厥人立馬班師回了北方。

自己本事不行,投靠的突厥也因為處羅可汗去世,內部發生了諸多變故,難以再給梁師都任何多餘的幫助。就這樣,梁師都再沒了逐鹿天下的可能,只能固守地盤,過一天算一天了。

但是,就算他想固守,他麾下的那些人,也未必答應。

武德六年,梁師都麾下的大將賀遂、索周率所部十二州投降李淵。趁着這個機會,原本和梁師都對峙的段德操等人,又再次出兵,將梁師都打得大敗,差一點就將梁師都給直接滅了。不過可惜的是,這時突厥再次引兵來援,唐軍只好退去。

3.兵敗身亡

在李淵橫掃天下,統一中原的過程中,梁師都一直偏安一隅,像是被李淵遺忘了一樣。如果梁師都自己不挑事,李淵似乎都懶得搭理他。直到玄武門事變時,梁師都還是活的好好的。相比之下,當年和他同時代起事的那些反王,基本上早就被李淵給掃平了,而且都已經沒了好幾年了!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那麼,為何最弱小的梁師都,能夠存活到最後。甚至於,直到李世民登基之後,李家依然沒有動他呢?

這裏面,其實另有原因。

對於梁師都這個勢力本身,李家基本上揮揮手就能滅掉。唐朝開國的那些名將,基本上隨意派一個出來,都能把梁師都碾平好幾次了。但問題是,打得贏和能不能打,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因為有北方的突厥。

隨着李淵逐漸統一天下,北方的突厥,也感受到了威脅。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對於北方遊牧政權來説,那就是一個噩夢。突厥人也不傻,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隋朝末年,他們也扶持了梁師都、李淵、劉武周等諸多勢力,希望中原能夠越亂越好。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但是,隨着李淵一步步統一中原,突厥人的算盤,開始徹底失效了。照理來説,如果這時突厥在北方大力南下,倒也還可以阻擋李淵統一天下的腳步,説不定最後就沒有唐朝了。但問題是,當時的突厥內部,也是四分五裂!直到李淵徹底統一天下之後,東突厥才算是相對統一。

但是,這個時候,突厥人再想下手,已經晚了。

實際上,從武德六年開始,突厥人幾乎每年都會從梁師都的轄境內過境,去騷擾襲擊唐朝。最狠的一次,甚至打到了長安城下。只不過因為當時長安城內守軍太多,突厥人根本沒有任何希望勝利,所以只能撤軍。

如果李家收拾了梁師都,那就等於是要和突厥正面開戰了。

在玄武門事變發生前,甚至在李世民登基初期,唐朝顯然沒有這樣的實力。如果和突厥全面開戰,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極有可能再次分崩離析。這個風險,李家是不敢冒的。

但是,等到李世民登基一年多以後,情況就開始不同了。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這個時候,唐朝已經掃平天下數年,各地對於唐朝心存反意的勢力,基本上也被徹底拔除了。再加上李世民登基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徹底將大權握在手中。這個時候的唐朝,終於有底氣和北方的突厥,正面去較量一下了。

而這個時候,也就是梁師都的末日到了。

在此之前,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其實已經派人去遊説梁師都,希望他能主動投降。畢竟,梁師都若是主動投降的話,一方面可以加強李世民的威信,對他掌握權力很有幫助。另一方面,有梁師都這個熟悉突厥的人做內應,將來收拾突厥也更加容易。奈何梁師都本人還是堅持不降。最後,連他的部下都看不慣,想要抓了他歸降唐朝。奈何最後事情敗露,只得隻身投降,也沒抓住梁師都。

混到這個份上,要是還不亡,那真是沒天理了。放眼整個隋末,梁師都應該是混的最慘的一個反王了。唯一能和他媲美的,大概只有更西邊的李軌了。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貞觀二年,已經做好準備的李世民,終於決定和突厥正面開戰。這個時候,李世民首先派出大軍,要一舉收拾掉梁師都。當時李世民派出的,是麾下的名將柴紹、薛萬均。突厥人本想來救他,結果恰好趕上突厥草原天降大雪,突厥軍隊想來都來不了。就這樣,唐軍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梁師都其叔伯兄弟梁洛仁幹掉,用他的人頭做擔保,歸降了唐朝。

結語

梁師都這個割據勢力,應該算是隋末眾多大型割據勢力當中,最弱的一個了。之所以能撐到最後,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因為李家忌憚他背後的突厥而已。

從梁師都的故事當中,我們也能得出一個結論:狐假虎威這件事,始終是不靠譜的。做人,還是靠自己比較踏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5 字。

轉載請註明: 隋末最弱小的反王,為何卻撐到了最後?一直到貞觀二年才被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