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中學的學生“成績單”火了,慘不忍睹,揭露了不願相信的真相
為什麼大家嚮往一線大城市,拋開高房價和高物價不談,一線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公共設施配置等與三四線城市相比,差距就直接出來了,更別説與鄉鎮地方相比。
而對於家長們而言,普遍關注的便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作為家長,大家大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擁有更優秀的學習成績,然而實際情況與大家設想的還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部分家庭因為家境原因,不得不讓孩子在鄉鎮學校上學。相對而言,鄉鎮學校的教育基礎比較薄弱,配套設施不夠完備,教師水平與一線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於是在鄉鎮學校上學的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成了家長們頭痛的點。
一份鄉鎮中學七年級的成績單讓我們認識到鄉鎮中學的真實狀況。從成績單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學生7門學科總分加在一起才一百多分,着實讓人震驚。要知道按照一線城市部分學校的教學標準,有的學生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就已經能達到這個分數,更別説是7門課總分。
作為母語的語文,普遍三四十分,偶爾五十多分。數學幾分的,十幾分的,一大堆。歷史更誇張,幾乎都是幾分、十幾分。
這樣的成績單,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都難以接受,但又無可奈何。
揭露了不願相信的真相隨着這份成績單的流出,揭露着一個大家不願相信的真相,那就是有很多鄉鎮學校的學生並不喜歡學習,也不重視學習,真正發奮讀書的學生佔比相對較少。
由於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薄弱,導致他們在小學階段並沒有打好基礎,於是越往後面學,不懂的知識點越多,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開始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於是在學校組織的測試中,這部分學生的成績慘不忍睹,如果這時再承受老師、家長的一些指責,施加一些壓力,那麼這部分學生內心對學習的厭惡情緒就更重了。
其實很多孩子一開始都對學生不是很感興趣,而之後的分水嶺在於家長的引導。在孩子小的時候,習慣尚未形成,如果父母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那麼就能逐步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自然能有一個不錯的學習成績。
相反,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務工,而家中老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又不是很有經驗,那麼就容易導致孩子對學習並不感興趣,喜歡玩,同時也容易染上一些陋習。
所以我們看見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好,希望家長們能引起重視。如果夫妻雙方都需要到外地務工,建議將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的陪伴,這樣他才能更加自信、陽光,而父母也能及時制止孩子的陋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相較於初中階段的教育,小學階段更加值得引起大家的關注。如果小學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到了初中階段就會很吃力。當沒掌握的知識點多了之後,即便是想學,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老師的無奈同時,當班級中大都是這種基礎的學生時,老師們也很無奈。因為學生們基礎比較薄弱,導致自己講授的課程知識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於是上課時部分學生要麼走神,要麼睡覺。以往還能採取一些措施嚴格約束,現在明確規定不能體罰後,很多教師都不敢動手,於是就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個學生一步步墮落下去,很着急,也很無助。
將來,期望鄉鎮地區教育資源能夠越來越豐富,教師水平、教學設備配置、教學環境等都能獲得提升,也希望家長們能在孩子的成長經歷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是一年回來一次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