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已建漢稱帝的陳友諒趁朱元璋出兵安豐,應天兵力空虛之際,乘着新造的數百艘大艦,記載中“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櫓數十其中”,載着家小百官,傾國而出,號稱大軍60萬,想要拿下應天,切斷朱元璋的歸路,讓他進退失據,自取敗亡。
如果要計算實力,朱元璋這時已與陳友諒不相上下,奈何他救援小明王所在的安豐確實是步險棋。劉伯温曾極力阻止,原因正是怕陳友諒在背後出兵,一旦友諒來攻,應天幾乎是必破,風險確實極大。
朱元璋決定搏一搏,他認為安豐是應天屏蔽,救安豐就是救應天,況且還有小明王在,於情於理不得不救。
至於陳友諒,那隻能賭他坐失良機,不來攻應天。
但陳友諒也不是易與之輩,哪能看不到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光出兵,而且幾乎帶出所有兵力,目的正是一戰而畢其功,徹底了斷朱元璋。
形勢可稱兇險,漢軍順利佔領吉安、臨江、無為,並團團圍困洪都,等把洪都收入囊中,大軍就能順江而下,直抵應天。
拿下洪都在陳友諒看來是順理成章。洪都臨水,就在上次,漢軍就趁着水漲船高,直接從船上攀附登城,輕鬆攻入城中。
此後朱元璋收復了洪都,吸取教訓,下令把城牆改築,改為去江岸三十步。如此一來,從船上登城已不可能,但這並不妨礙陳友諒的心情,數十萬大軍拿個洪都莫非還有什麼懸念不成。
偏偏正是在洪都,陳友諒碰得頭破血流,以致影響了他的戰略大計,直接導致了他的敗亡。
此時洪都守城的主帥是朱文正,麾下還有參政鄧愈、元帥趙德勝、牛海龍、指揮薛顯等將領,總共有大約兩萬人馬。
陳友諒空國而來,號稱大軍60萬,即使有水分,三四十萬戰兵也是有的。
雙方的兵力比是1:20左右。
鄧愈、趙德勝是朱元璋老部下,都有大將之才,即使牛海龍、薛顯,後來也被朱元璋與傅友德並稱,可見也不是泛泛之輩。
洪都的主心骨,卻是主帥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親侄,只比他小几歲,年幼時一起長大,關係極為親密。兩人分別十多年後,才得以重新相認,此後朱文正立功卓著,也被飛速提拔,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文正已成為大都督,節制諸軍,成為朱元璋軍中最高軍事統帥。這也並不奇怪,李文忠還年齡幼小,朱元璋並沒有太多可用的親戚,朱文正這樣的至親得到重用,也是信任使然。
長久以來流傳的朱文正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的説法,多半是來自野史,並不足以採信。恰恰相反,朱文正之前早就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能力,克太平、取建康,多有戰功,否則既算是朱元璋之侄,把他強行安排到這個職位,也難以服眾。
朱文正面對漢軍壓境,只有死守一途,惟有拖住漢軍主力,寄望於朱元璋回援才是唯一生路,否則洪都一破,應天也旦夕可危。
洪都共有八門,朱文正安排諸將防守,自己親率2000精鋭作為預備隊,居中調度。
4月23日,洪都之戰開始。
漢軍首先選擇撫州門攻擊,下船登岸的士兵們推着攻城錘之類的破門裝備黑壓壓直衝城牆,水面又有戰艦上投石機發石相助,城牆很快被打開缺口。
防守撫州門的是鄧愈,開國名將眼見勢急,火速調來一隊火銃兵,以強大火力壓制住漢軍並搶修城牆。朱文正得到報告,立即調牛海龍等前往增援,並親自帶領預備隊到撫州門督戰。
激戰持續了一整天,漢軍終於無法攻下撫州門。次日天明,城牆下屍骨累累,缺口卻已被堵住。守軍也付出巨大代價,總管李繼先、元帥牛海龍、趙國旺、許珪、萬户程國勝等都告陣亡。